还陕述怀

唐代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白话译文

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

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

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

昨天的战争必将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词句注释

  1. 慨然:长叹的样子。抚长剑:手抚腰间的长剑。
  2. 济世:济世救民。邀名:争名夺利。
  3. 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形容行动迅猛,纪律严明。旂,即“旗”。
  4. 遍野:满山遍野。
  5. 登山、背水:形容地形比较复杂。麾武节、纵神兵:形容战斗指挥比较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古代军事家韩信自比。
  6. 昔:昨天。
  7. 平:和平统一。

作品赏析

这首五言短排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气魄宏伟,格调慷慨,充满着一股积极进取、自信豪迈的壮大气势。全诗分三层。首联一层:“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如此繁复多变的场面和丰富多彩的内容,顺序写来,有条不紊,语言凝炼,用词精当。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有斩钉截铁、淋漓尽致之妙。战争是残酷无情的,有破坏,要牺牲,但正是当初的大动干戈,才换来而今的天下统一局面。诗人心中不无感慨,更多慰藉。李世民在这些方面透露出来的战争观,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这样风格遒健的诗篇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它出现在初唐诗坛帝王笔下,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学现象,这也说明李世民在革新初唐诗风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创作背景

《还陕述怀》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创作的篇章。作者回忆当年自己慷慨抚剑,举义起事,济天下黎民于水火之中,以及在陕地进行的激烈战斗,抚今追昔,因作此诗,以抒豪情。

名家点评

  •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胡绍玲《唐太宗的诗歌创作》:诗以高亢激昂的情调抒发着唐太宗高远的政治追求。“慨然”字领起全诗,一方面将人们带入隋末群雄纷争的过去,另一方面又以包吞宇宙的气势睥睨着一切。

猜你喜欢

虞美人·疏梅月下歌金缕

宋代 • 晏几道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蘋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牧童词

唐代 •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清代 • 纳兰性德

隔花才歇廉纤雨,一声弹指混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伯夷颂

唐代 • 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苦笋赋

宋代 • 黄庭坚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桂斑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世民
简介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