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雪

唐代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白话译文

夜间寒云将山岭遮盖,清晨一看,到处是白色的雪花。

雪片飘进窗户后变成细碎的粉末,雪花迎风飘舞,忽东忽西。

没人梳妆却飘洒下香粉,没有树林却偏偏飘来鲜花。

雪花亮光照彻天空,使黯淡的夕阳残照感到羞惭,五彩缤纷的朝霞也失去了光彩。

词句注释

  1. 冻云:冬季天气寒冷,连云彩也好象冻结在一起。冻,一作“秋”。
  2. 宵:夜晚。
  3. 素雪:白雪。
  4. 晓:清晨,一作“晚”。
  5. 华:同“花”。
  6. 牖(yǒu):窗户。
  7. 不妆:无人梳妆。
  8. 萦空:指雪光照亮天空。萦,环绕。
  9. 破彩:使彩云破灭。
  10. 谢:雕落,衰败。
  11. 晨霞:朝霞。

作品赏析

此诗首句写雪前气氛,次句写雪中景象。其中“宵”、“晓”二字,表现时间的推移;而“云”、“雪”二字,又写出了景色变化。接着就第二句中的“雪”字铺展开来,进行描绘。三、四两句写雪花飞舞之状,从室内写到室外,“碎”和“斜”分别写出了进窗和风中的雪降落的态势;五、六两句运用两个比喻,用“散粉”、“飘花”喻落雪之轻盈,表现雪花的形态美,在空间上又与三、四两句相扣合。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写雪的光亮皎洁,体现了“素雪”的色彩美,而句中的“夕”、“朝”同首二句中的“宵”、“晓”遥相呼应。

全诗紧扣题目,句句不离“望”中之“雪”,状物细致,比喻贴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大概于某天清晨,诗人醒后看到到处是白色的雪花,内心愉悦,于是创作这首咏雪诗。

名家点评

  • 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云、学者冀宇:①此诗为古诗中“喜雪”一类的作品。②此句(“迎风一半斜”)写雪花迎风飘舞之状。③此句(“萦空惭夕照”)言夕照之时天色黯淡,面对洁白之雪而感羞惭。(《唐太宗集》)

猜你喜欢

长相思·惜梅

宋代 • 刘克庄

寒相催,暖相催。催了开时催谢时,丁宁花放迟。

角声吹,笛声吹。吹了南枝吹北枝,明朝成雪飞。

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 •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7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煎盐绝句

清代 • 吴嘉纪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楚王曾此梦瑶姬,一梦杳无期。

尘暗珠帘卷,香消翠幄垂。西风回首不胜悲,暮雨洒空祠。

若石之死

明代 • 刘基

若石住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若石率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卒岁虎不能有获。

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备,墙坏而不葺。无何,有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䝙也,斥之不走。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李世民
简介描述: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3日—649年7月10日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