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代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白话译文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麦。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会,在风光秀丽的竹西亭,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将近黄昏时候,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劫后的扬州城。

晚唐的杜牧虽作过超卓的鉴赏,可设想他今天重游此地,也一定会感到震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难以表达出此刻忧时伤乱的深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只有桥下江中的波心荡漾,月色凄冷,处处寂静无声。桥边的红芍药,想已无人赏识,它不知道每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词句注释

  1. 扬州慢:词牌名,又名“朗州慢”,双调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2. 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年)。至日:冬至。
  3. 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4. 初霁:天刚放晴。霁,雨雪后初晴。
  5. 荠麦:荠菜和麦子。一说野生麦子。弥望:满眼。
  6. 戍角:军营中的号角。
  7. 自度此曲:自己创作了《扬州慢》这个词调。
  8. 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9. 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10. 竹西:竹西亭,扬州名胜之一,在扬州北门外。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1. 少驻:稍作停留。初程:整个旅程的第一站。一说作者因初次到此,故曰“初程”。程,旅程。
  12. 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3. 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14. 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15. 清角:凄清悲凉的号角声。
  16. 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17.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8. 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19.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20.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

作品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此词描写扬州战后的荒凉,情景相生,虚实互用,在强烈的今夕对比中表现了对国事盛衰的感伤。起以“名都”“佳处”,点出扬州昔日的地位,“春风十里”概括昔日佳盛之景,“尽荠麦青青”(一片荒野)一笔收尽,以反差强烈的画面写出盛衰之变。下用“胡马窥江”四字,最简洁地交待造成今夕巨变的原因,深契词体用笔之道(词体犹不宜执滞于时政之实,需用形象影写)。接着展写两笔,形象地表现“胡马窥江”的恶果:昔日“春风十里”,今已荒无人烟,池塘废弃,乔木丛生,至今还怕提起当年兵灾;只有黄昏时军中的号角,飘荡在凄凉的城市上空。“都”应上“尽”,两个包揽副词写出“胡马窥江”对扬州繁盛的彻底破坏,并将“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一线贯串,着以“黄昏”之景和空荡荡的前线军号之声,构成了一整幅让人惊心动魄的荒凉画面。上片实写“今”。

下片从扬州著名的典故“杜郎俊赏”着笔,虚写“昔”。“算”字领起虚写之笔:杜牧“而今重到须惊”,强烈的反差存于字外;“青楼梦好难赋”,风流俊赏之地变为清角吹寒的危险前线,也寄于不言之中。以词体最本色的“俊赏”素材,来写黍离麦秀的主题,也表现了作者的行家手段。刘永济谓姜夔“喜以杜牧自比”,多首词作中都写到,这除了时代和性格的原因,与杜牧故事是词体最本色的素材不无关系。下以“二十四桥”接“青楼”云云,说笙箫玉人云集的风流俊赏之地,如今只有一轮冷月的倒影被水波摇荡,极写荒凉空寂,识者许为名句。结拍“桥边红药”无人欣赏,也是说昔日风流繁华之地变成了废池乔木的荒城。“无声”与上“空城”和“清角吹寒”相应,“为谁”与上“俊赏”和“废池乔木”相应,文思一笔而下,笔致丝丝入扣,宜乎大诗人萧德藻当时即加称许。陈匪石谓:“写被兵之地寂寞无人,鲍照之赋,杜陵之诗,亦不是过。”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这首词今昔对比,虚实相映,形成极强的表现力,为白石“清刚”词风代表作之一。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和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首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此词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主题。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时姜夔二十余岁。根据词前小序所说,其时作者初访扬州。这是经过最近两次战乱洗劫过的扬州,作者见到城内、城外一片萧条景象,联想到古时繁华的扬州,尤其是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因自度此曲并填词,以寄怀抱。

名家点评

  • 宋·张炎《词源》:《扬州慢》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又:词中句法,要平妥精粹。一曲之中,安能句句高妙?只要拍搭衬副得去,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工,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如……姜白石《扬州慢》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皆平易中有句法。
  •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府城东北有竹西亭故杜牧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梢头二月初”及“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皆牧之句。
  •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无奈苕溪月,又唤我扁舟东下”,是“唤”字着力。“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荡”字着力。所谓一字得力,通首光彩,非炼字不能,然炼变亦未易到。“水”“桥”“月”点明今昔情景的不同。
  •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词家有作,往往未能竟体无疵。每首中,要亦不乏警句,摘而出之,遂觉片羽可珍。……姜白石云:“波心荡、冷月无声。”又云:“冷香飞上诗句。”
  •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白石号为宗工,然亦有俗滥处(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 清·张德瀛《词徵》卷一:词有与诗风意义相近者,自唐迄宋,前人钜制,多寓微旨。……姜白石“淮左名都”,击鼓怨暴也。……其他触物牵绪,抽思入冥,汉、魏、齐、梁,托体而成。揆诸乐章,明于协声,信凄心而咽魄,固难得而遍名矣。
  • 清·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三:“自胡马窥江去后”,《词综》作戎马,《词律》作吴马,当是元人所易,相沿未改。
  •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
  • 近代·郑文焯《郑校白石道人词曲》:绍兴三十年,完颜亮南寇,江淮军败,中外震骇;亮对为其臣下杀于瓜州。此词作于淳熙三年,寇平已十有六年,而景物萧条,依然有废池乔木之感,此与《凄凉犯》当同属江淮乱后之作。
  •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猜你喜欢

江楼曲

唐代 • 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打马赋

宋代 • 李清照

岁令云徂,卢或可呼。千金一掷,百万十都。樽俎具陈,已行揖让之礼;主宾既醉,不有博奕者乎!打马爰兴,樗蒱遂废。实博奕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齐驱骥騄,疑穆王万里之行;间列玄黄,类杨氏五家之队。珊珊佩响,方惊玉蹬之敲;落落星罗,急见连钱之碎。若乃吴江枫冷,胡山叶飞,玉门关闭,沙苑草肥。临波不渡,似惜障泥。或出入用奇,有类昆阳之战;或优游仗义,正如涿鹿之师。或闻望久高,脱复庾郎之失;或声名素昧,便同痴叔之奇。亦有缓缓而归,昂昂而出。鸟道惊驰,蚁封安步。崎岖峻坂,未遇王良;跼促盐车,难逢造父。且夫丘陵云远,白云在天,心存恋豆,志在著鞭。止蹄黄叶,何异金钱。用五十六采之间,行九十一路之内。明以赏罚,覈其殿最。运指麾于方寸之中,决胜负于几微之外。且好胜者,人之常情;小艺者,士之末技。说梅止渴,稍苏奔竟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将图实效,故临难而不四;欲报厚恩,故知机而先退。或衔枚缓进,已逾关塞之艰;或贾勇争先,莫悟阱堑之坠。皆因不知止足,自贻尤悔。况为之不已,事实见于正经;用之以诚,义必合于天德。故绕床大叫,五木皆卢;沥酒一呼,六子尽赤。平生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又何必陶长沙博局之投,正当师袁彦道布帽之掷也。

辞曰:佛狸定见卯年死,贵贱纷纷尚流徙,满眼骅骝杂騄駬,时危安得真致此?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

满江红·昼日移阴

宋代 • 周邦彦

昼日移阴,揽衣起,香帷睡足。临宝鉴、绿云撩乱,未忺妆束。蝶粉蜂黄都褪了,枕痕一线红生玉。背画栏、脉脉悄无言,寻棋局。

重会面,犹未卜。无限事,萦心曲。想秦筝依旧,尚鸣金屋。芳草连天迷远望,宝香薰被成孤宿。最苦是、蝴蝶满园飞,无心扑。

柳州罗池庙碑

唐代 • 韩愈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日:“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背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间,及于其家,皆日:“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付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勤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惰,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

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尝与其部将魏感、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日:“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日:“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

侯乘驹兮人庙,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鹅之山兮柳之水,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侯朝出游兮暮来归,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下无苦湿兮,高无干秔。稳充羡兮,蛇蛟结蟠。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招魂

先秦 • 屈原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

魂魄离散,汝筮予之。”

巫阳对曰:“掌㝱,上帝其难从。”

“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巫阳焉乃下招曰:“魂兮归来!

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

舍君之乐处,而离彼不祥些!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㠯托些。

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

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

归来兮!不可㠯托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

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

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

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归来兮!不可㠯久淫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

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

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

赤蚁若象,玄蠭若壶些。

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

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归来兮!恐自遗贼些。

“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

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㠯娭,投之深渊些。

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

归来!往恐危身些!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

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

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遗灾些。

“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秦篝齐缕,郑绵络些。

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像设君室,静闲安些。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冬有穾厦,夏室寒些。

川谷径复,流潺湲些。

光风转蕙,氾崇兰些。

经堂入奥,朱尘筵些。

砥室翠翘,挂曲琼些。

翡翠珠被,烂齐光些。

蒻阿拂壁,罗帱张些。

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兰膏明烛,华容备些。

二八侍宿,射递代些。

九侯淑女,多迅众些。

盛鬋不同制,实满宫些。

容态好比,顺弥代些。

弱颜固植,謇其有意些。

姱容修态,矊洞房些。

蛾眉曼睩,目腾光些。

靡颜腻理,遗视免些。

离榭修幕,侍君之闲些。

“翡帷翠帐,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玄玉梁些。

仰观刻桷,画龙蛇些。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芙蓉始发,杂芰荷些。

紫茎屏风,文缘波些。

文异豹饰,侍陂陋些。

轩辌既低,步骑罗些。

兰薄户树,琼木篱些。

魂兮归来!何远为些。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挈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归来反故室,敬而无防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𨼤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娭光眇视,目曾波些。

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长发曼鬋,艳陆离些。

二八齐容,起郑舞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陈组缨,班其相纷些。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菎蔽象棋,有六簙些。

分曹并进,遒相迫些。

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晋制犀比,费白日些。

铿钟摇簴,揳梓瑟些。

娱酒不废,沉日夜些。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酎饮尽欢,乐先故些。

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乱曰:

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

箓苹齐叶兮,白芷生。

路贯庐江兮,左长薄。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

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步及骤处兮,诱骋先。

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

与王趋梦兮,课后先。

君王亲发兮,惮青兕。

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姜夔
简介描述:

姜夔(约1155年—约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一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另一说江西德兴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