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过去的游历还没久远,记得在湘江边听瑟声悠扬,在澧水畔曾丢掉单衣。为了寻访像孤山隐士林逋那样的人,我踏过梅花根下的残雪。当地女子献上鲜花,仆役忙着倒酒,我躺着看门外往来的车辙。我将在这小丘终老,可惜那些往事啊,只是徒然让人深切挂怀。
曾见过大海变成桑田,云端的仙人,笑你实在太痴心。把这话讲给那些依恋旧巢的王谢堂前燕听,该会有世事变换、凉风渐起的时节吧。越国只剩青山,吴国只余芳草,万古以来的人事都已沉没消亡。像乌鹊般绕着树枝飞了三圈,白头人对着明月唱尽了歌。
《念奴娇·予客武陵》是南宋词人姜夔约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创作的咏物词,收录于《白石道人歌曲》。该词以小序记述作者在武陵、吴兴、西湖三地泛舟赏荷的经历为创作背景,强调“与荷同根而出”的沉浸式观察体验。
上片以“闹红一舸”开篇,运用“水佩风裳”(典出李贺诗)比喻荷叶荷花,通过“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的拟人化手法展现荷花神韵,将荷香与诗思交融。下片借“青盖亭亭”“舞衣寒易落”等意象暗喻荷花凋零之忧,更以顾影自怜的少女比拟荷花情态,结尾以“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的景物描写抒发眷恋之情。全词采用“遗貌取神”手法,章法结构层次分明,冷热、阴晴、红绿等对比交织,构建出清绝、幽绝、丽绝的荷塘梦境。唐圭璋评其下片“笔笔转换,一往情深”,整体词格宛若出水芙蓉,尽显清丽绝俗之风。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幽姿不入少年场,无语只凄凉。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