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唐代温庭筠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白话译文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词句注释

  1. 定西番: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此调有不同格体,俱为双调,这里列举一体,三十五字,上片四句一仄韵两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四平韵为主,三仄韵借叶。
  2.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
  3. 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4. 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南朝宋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5. 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6.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
  7. 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8. 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作品赏析

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此篇是为汉朝和番出塞的女子留恋家乡,万不得已而去,到了边关以后长年思念故土,乡愁日深,无法排解创作的一首词。

名家点评

  • 明·汤显祖手批《花间集》卷一:“月徘徊”,是“香稻啄残鹦鹉粒”句法。
  • 明·董其昌《评注便读草堂诗余》卷七:攀柳折梅,皆所以写离别之思。末二句闻笛见月,伤之也。
  • 清·王奕清等《词谱》卷二:此词前后段起句及后段第三句俱间押仄韵,温庭筠别首“海燕欲飞:词与此同,其平仄如一。

猜你喜欢

绿头鸭·咏月

宋代 • 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7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题酆都观·仙都观

宋代 • 周敦颐

山盘江上虬龙活,殿倚云中洞府深。

钦想真风杳何在,偃松乔柏共萧森。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清代 • 纳兰性德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登飞来峰

宋代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唐代 • 皇甫松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