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恫恫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当初张衡写《定情赋》,蔡邕写《静情赋》,他们收敛放荡的文辞而崇尚恬淡澹寡欲,开始还放荡情思,而最后归于雅正。这样来抑制流于歪邪低鄙的不正当心念,想来也有助于讽喻时弊、劝谏君主。作文的才士,一代接一代地继续撰作,并且感触于相同的情思,推广他们的辞义。我在田舍多有空暇,复又吮墨摇笔写了一篇;虽然文字婉妙不足,或许不违背先前作者的意旨吧!
那人的风姿多么艳丽俊逸,旷绝一世而独特超群;显出人人倾倒的艳美,期望情操为人传闻。心志和佩带的玉璧一样纯洁,品行等同幽兰而相互争芬;淡薄世俗的柔情,抱负雅志如白云。悲惜晨光容易迟暮,感慨人生常多辛劳;同样都百年而尽,为何欢少而愁多。揭开红色帷幕端坐室中,抚清瑟而聊取欢欣。纤指划动而清音袅袅不绝,伸腕抚奏白色衣袖灼灼闪耀;美目闪动而秋波流转,含言带笑而不可分辨。曲调弹到将半,夕阳斜落西窗。凉风吹林,白云依山。仰视天边,俯身急弹。仪态妩媚,举止娴雅。
琴音清幽撩拨人,祈愿近前以交谈。想找她以表心,怕背礼而失当。等凤凰以传情,恐他人为我先。心恍惚而不宁,魂霎时而屡荡。愿成为她衣上的领,接粉面之飘香;绵衣而夜脱,忽秋夜之漫长。愿成为她裙上的带,缠苗条之细腰;叹冷暖有变化,有时脱旧而换新。愿成为她润发的油,擦黑发于削肩;悲佳人常洗沐,经清水而枯焦。愿成为她画眉的青黛,随美目而清扬;悲脂粉太浓鲜,又见毁于艳妆。愿成为她凉席中的蒲叶,卧弱身在夏季;悲华海又代用,到明年才被求。愿成为她鞋上一缕丝,挨白脚以往来;悲行走而有限,白扔弃在床前。愿成为她白天的身影,常依身而随后;悲高树多浓荫,叹有时不能随。愿成为晚上点亮的蜡烛,照玉容在柱间;悲旭日放光芒,忽然灭烛不相见。愿成为扇子上的竹片,摇凉风在纤手;悲白露而晨落,回看襟袖太遥远。愿成为树中的梧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又推我一旁而停弹。
细想十愿不能达,白白忧愁以苦心。怀苦情而无处诉,漫步徘徊在南林,休息于木兰芳洁地,小憩于青松之浓阴;或许踯躅道中能相见,欢欣紧张聚腹心。竟然寂寞无一遇,独自愁想而空寻。整束衣襟而返路,凝视夕阳而兴叹;缓步流连不欲行,容色凄惨而苦颜。秋叶飒飒而离枝,天气凄凄而近寒;夕阳带着余晖同消失,明月清光映云端。鸟声凄厉独自归,野兽求伴而不还;哀今年已晚暮,恨此岁而将完。思夜梦能相从,神飘荡而不安;如乘船而无桨,像登山而无所攀。此时群星满窗,北风凄凄,炯炯不眠,思绪萦绕。起床穿衣等天亮,浓霜耀目在石阶。鸡缩翅而未叫,笛声飘来清且哀,起初悠柔而雅畅,最后嘹亮而凄怆。料想那人在这儿,托行云以传递情愫,行云飘去而不语,时光逐渐而消失。空愁思而自悲,到底阻山又隔河;迎清风以扫除忧虑,寄弱情于东流逝波,咎责《蔓草》的男女私会,吟诵《召南》的理想情歌,丢开种种思虑以保持纯静,让幽情寄托在遥远的八方。
此赋可以分三段:先写所期望的美人丰姿仪态秀逸高雅和心洁志高,次言冀与其人交言结好,末写好事难成的怅惘忧闷。次段首句“激清音以感余”,挽上美人泛瑟,启下若许幻思;段尾化鸣琴以近之,则遥应首段之末的“俯促鸣弦”;而其末句“推我(琴)辍音”。自然带出第三段开端的“考所愿而必违”,复用美人哀笛与前续成一片。美人和“我”都置于“景落”“夕阳”同一时间,整篇则由己之此时所处而思其人此时之所在,即把两个不同空间连接一起;清琴哀笛缭绕首尾,使之弥合无间。
最引人瞩目的是中间幻构的“十愿”,倾慕其人丰姿高志,流宕其辞,愿变作她的衣领、裙带、发油、眉黛、鞋子,从头想到脚,如痴如迷,真是每况愈下;还要成为她的昼影、夜烛、秋席、夏扇以及经常弹奏的鸣琴。无论起坐行卧、黑天白日、春夏秋冬,总之一时都不愿离开她。凡是能和她接触的一切,想象的触须都委曲光顾。宋人姚宽曾指出这些想象出自张衡的《同声歌》,但一经此作“广其辞义”,张作岂止于矮了半截。这些“胡思乱想的自白”,“大胆的”(鲁迅语)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十愿”交错“十悲”,每次都是乐起悲终,一念息止复又滋生一想,不歇气地起伏不止地平空卷来,赋家恣意酣畅的铺排,得到自由尽情的表现;富有诗人气质的想象力饱和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在这里,“十悲”比“十愿”更富有创造力。这不仅是正面之想易生,反面之思难成,而在于后者是前者透过一层的创造,是幻中生幻,思中起思。倘若不能透过一层,“十愿”就显得堆积冗长,乃至腔浮调滑、底气不足而弊病丛生,所以每一“悲”的转动有推波时澜的作用,促使滋生的下一“愿”活力弥满而充斥进取力。亦复如此,情感的波起云涌形成审美感的协调,哀乐相反而相成。天真有趣“须臾而九迁”的“十愿”,正是和顾虑重重的“意惶惑而无宁”的“十悲”,在相灭相生的碰撞中,闪现庄敬、执着、企慕而难以遏止的神圣火花。作者借着这种相摩相荡的感情驱使,深入到“充满美妙的幻想的文学世界的形象和环境中去,艺术的魔力动人心弦,唤起想象,创造爱情的审美气氛。”(瓦西列夫《情爱论》)
末段文字也很精致。“傥行行之有觌”二句设想偶然和那人路遇时骤生的欢欣和紧张,逼真写出奢想痴望的心理,和首段的“含言笑而不分”都是极为传神的佳句。以下不断转换景物,画面续接,用夕阳、落叶、秋风写黄昏,复用明月、孤鸟、独兽、群星、夜风、繁霜、哀笛、白云写夜晚。使夹杂其间的“流叹”“色惨矜颜”“神飘飖”,以及“悼”“恨”“思”和“恫惘不寐,众念徘徊”的竟夜相思的种种心理,在带有浓厚情绪的凄寂景物的烘托中,更显得细致入微。
此赋通篇清新淡雅,给典重富丽辞赋传统带入一股活力,开了六朝赋的先声。对于此赋主旨,明、清论者多以为是“眷怀故主”,或者“思同调之人不得”(明人张自烈转述语),今人多持“爱情说”。此赋情思热烈流宕,似非晚年之作。作者五十六岁才碰上刘裕篡晋的年头,因而还谈不上怀不怀“故主”。何况政权是姓司马还是姓刘,在他晚年也谈不上有多关心。然而要说是纯情之作,但他在其他作品里没说过一句情话,就是那篇情不自禁的《归去来兮辞》也没有让妻子露脸。至于有些读者说要用“讽谏”作幌子而表现被视为“非法”的爱情,即以情而论,自宋玉始,继之司马相如、张衡、蔡邕、陈琳、阮瑀、王粲、应玚、曹植、张华,谁也没有以“非法”目之。像陶渊明把讨饭都写进诗里的人,是不会因写爱情而扭捏地扯起“幌子”。他固然爱讲些别人不屑于说的真话,但有时也弄些“小聪明”:辞彭泽令的原因之一,是因妹丧,而《归去来兮辞》却没一点奔丧的意思,看来一说到不做官,虽然有许多真率的话,而总有一些忌讳。联系他身历乱身,五官三休的仕宦经历,此赋所言的一次又一次追求的失败,和他屡官屡休的政治理想的幻灭,很有吻合之处。赋尾二句和他作于休官后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情致颇近。
这篇赋作的写作时间,一说是陶渊明年轻时的作品,一说大约完成于作者任职或归隐期间。据袁行霈考证《闲情赋》是陶渊明十九岁时所作,而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年谱》认为作于晋太元十六年(391年)陶渊明二十七岁时。还有一种说法,陶渊明辞州主薄不受后,在家闲居了六七年。闲居的第二年,即晋太元十九年(394年),陶渊明三十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续娶翟氏。翟氏是一个贤良女子,据《南史》本传说:“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大约在诗人丧妻、再娶这一段时间内他写了《闲情赋》。
紫箫吹散后,恨燕子、只空楼。念壁月长亏,玉簪中断,覆水难收。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人间天上两悠悠,暗泪洒灯篝。记谷口园林,当时驿舍,梦里曾游。银屏低闻笑语,但梦时冉冉醒时愁。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只恐多时不似初。
深意托双鱼。小剪蛮笺细字书。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共结因缘久远无。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何者?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