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代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白话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留下不少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敬佩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饱受入狱之苦,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的为人的实质,仅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

词句注释

  1. 子瞻:苏轼的字。和(hè):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引:序文。因作者祖父名序,故苏氏父子终生讳“序”,为人作序,即称“叙”或“引”。
  2. 东坡先生:即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次年,朋友马正卿为他请得营房废地数十亩开垦耕种,冬季开始经营东坡。元丰五年(1082年)于坡上筑雪堂,此后始号东坡。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将儋耳郡改为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儋耳。
  3.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东江北岸,惠州境内。此指惠州白鹤峰。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四十二:“罗浮之名,古时甚宽。唐以前送人归粤,概云还罗浮,其后为惠州尚称罗浮。”
  4. “独与”句:绍圣元年(1094年)至四年(1097年)苏轼贬官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苏轼在惠州白鹤峰建成新居,长子苏迈携孙子苏符等来探望,四月苏轼就远谪儋耳。苏轼遂让苏迈等留居白鹤峰新居,独携苏过渡海赴儋耳贬所。过,即苏过,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后家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水竹数亩,名小斜川,故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
  5. “葺茅竹”句:苏轼《与郑靖老书》:“初赁官屋数间居之,既不可住,又不欲与官员相交涉。近买地起居五间一灶头,在南污池之侧,茂竹之下,亦萧然可以杜门面壁少休也。”葺(qì),用茅草盖屋。
  6. 日啖(dàn)荼(tú)芋: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啖,吃。荼,苦菜。一作“蒣”(shú),同“稌”,山芋,山药。
  7. 华屋玉食:华丽的房屋和精美的食品。
  8. “以图史”二句:谓以读书、作文为乐。图史,绘画和史书。园囿(yòu),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休息玩赏的地方。这里喻指所从事的领域。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用鼓、钲、箫、笳等乐器。这里喻指音乐。
  9. 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10. “是时”二句:苏辙于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再贬雷州,六月到达贬所。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海康,县名,在今雷州半岛中部。
  11. “古之诗人”三句:在苏轼以前,已有拟古诗,南朝江淹的《杂诗三十首》,模拟自汉至南朝宋的诗人代表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晁说之《和陶诗辨》认为,和古人诗也非自苏轼始,但并不次韵。以次韵的方式和同时代人的诗歌,在唐代就有了,但一般限于朋友间的唱和。把拟古和次韵结合起来,追和古人之诗,几乎尽和某一古人之诗,这是苏轼的创造。拟古,模拟古人。追和,和前人之诗。
  12. 质而实绮(qǐ),癯(qú)而实腴(yú):表面上质朴,实质上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这是后人评价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经常用到的话语。
  13. 曹:指曹植(192年—232年),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所作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刘:指刘桢(?—217年),三国魏诗人,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擅长五言诗。其诗刚劲挺拔,重气势不重雕琢。鲍:指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以七言歌行有名,风格俊逸。谢:指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诗风清俊,长于描绘自然景色。李: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杜:指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
  14. “吾前后”句:苏轼在元祐七年(1092年)于扬州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后在惠州、儋州“尽和其诗”(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小引)。在苏轼写这封信时,已和一百零九首,加上以后所作,共一百二十四首。凡,总共。
  15. 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
  16. 集:编成集子。
  17. 志:记,记述。这里指作序。
  18. 岂独:岂止,难道只是。
  19. “渊明临终”句:指陶渊明作《与子俨等疏》告诫其子陶俨等人,下面这段话引自《与子俨等疏》。疏,书。俨等,指陶渊明之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五人。
  20. 与物多忤(wǔ):与外界事物多抵触。物,外界的人或事。
  21. 自量为己:自己替自己考虑、打算。
  22. 必贻(yí)俗患:一定会留下世俗的祸患。贻,留。
  23. 黾勉辞世:尽力隐居避世。黾(mǐn)勉,尽力,努力。
  24. 晚节:晚年。师范:以为效法的榜样。万一:万分之一。
  25. “渊明不肯”句:《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五斗米,指俸禄。束带,整束衣带,以示恭敬。
  26. “而子瞻”句:苏辙作此文时苏轼六十二岁,距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时首次出仕任凤翔府签判三十六年。
  27. “为狱吏”句:指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
  28. 悛(quān):悔改之意。
  29. 陷于大难:指绍圣元年(1094年)贬官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
  30. 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常喻人的晚年。《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景,日光。
  31. 虽然:即使这样。
  32. “其出入”二句:谓苏轼在朝廷和地方上做官的事迹还可考察。出入,指离开朝廷做地方官或进入朝廷做京官。进退,指官职的升或降。
  33. “其必”句:谓必定能正确对待苏轼的出入进退。处,对待。
  34. “述而不作”三句:语见《论语·述而》。谓阐述前人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述,传述。作,创作,著述。老彭,一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
  35. 曾子、子思同道:语见《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子思居于卫,寇至不去。有人提出责难,孟子说,曾子和子思的表现虽不同,但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他们的行为实质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曾子是老师,是前辈;而子思是臣子,是小官,不得不如此。如果两人对换地位,他们的行为就会相应发生变化。这里苏辙引用孟子对曾子、子思的评论来比喻苏轼和陶渊明虽然一出仕,一归隐,但归根到底两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子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36. 区区之迹:指一些小事情。区区,小。
  37. 既冠: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38. 先君:已去世的父亲苏洵。
  39. “自以为”句: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40. 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在元丰三年(1080年)至七年(1084年)期间。斥,斥退,贬谪。
  41. 沛然:水流湍急的样子。
  42. 驰骤:奔驰,比喻尽力追慕。
  43. “其和渊明”二句:苏辙也跟着苏轼写了少量和陶诗。如《次韵子瞻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等。一二,一些。
  44.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年—1098年)。

作品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大诗人,因厌恶官场的丑恶而弃官归隐,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村居生活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质朴,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化境。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十分理解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和喜爱,所以在这篇序言中他充分肯定了苏轼和陶诗的艺术成就,并从出处进退方面阐明了苏轼和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从而也就说明了苏轼和陶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序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苏轼谪居儋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称赞其在此期间所作的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第二部分转引苏轼来信原文,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反映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苏辙对苏轼的上述作为略加评论,其中说到苏轼半生为官,屡遭屈辱而不知悔改,到老而学陶,令人难信。但又称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言语之间,见出作者对其兄怀才不遇,遭遇困折的同情和不平之慨。最后一部分追忆自己少年时期追随苏轼学诗的情景,并再次肯定苏轼晚年诗歌的高度成就,与篇首呼应。末句点明了作这篇序的时间和地点。

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用苏轼来信的原文说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动机和体会。文章第二段全引苏轼来信,这段引文占到全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而且引文中又有引文,苏轼的信中又引用了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一段话。这些引文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所引苏轼的原文实为文章的骨架,其他文字都是作陪衬的。苏轼的原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表面质朴而实际有内在之美,表面清癯而实则含蕴丰厚,也就是他在评价韩愈、柳宗元诗歌时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很中肯地说出了陶诗的艺术风格。苏轼曾经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反映了苏轼早年积极用世的思想。晚年他却因酷爱陶诗而把陶渊明置于李白、杜甫之上,这不免失之偏颇,但这也是跟他晚年厌恶官场、思想和行为都接近陶渊明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二是苏轼用他自己“不早自知”其“病”而急流勇退,结果“半生出仕,以犯世患”,和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相比,一番痛定思痛之言,既表现了他深服渊明的诚意,也透露出他心中的隐忧,把他追和陶诗的目的、原因都和盘托出了。苏轼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要在他那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这篇序言的价值还在于评价了苏轼的诗。诗穷而后工,苏轼在政治上越倒霉,他的诗文就作得越好。贬官黄州,是苏轼的一个创作高峰:“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贬官岭南,是苏轼一生的又一个创作高潮,其诗又一变:“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有人特别喜欢苏轼晚年的诗,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确实超过了早年。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十二月,是苏辙为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集所作的序言。苏轼大量作和陶诗并结成和陶诗集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经过长期的宦海沉浮和反复的贬谪,他到晚年越来越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也越来越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早在元祐七年(1092年)在扬州做官时,苏轼就曾作《和陶饮酒二十首》。谪居惠州、琼州期间,他更是把陶渊明的诗全部和了一遍,并编成一部《和陶渊明诗集》,请此时正谪居雷州的弟弟苏辙作序。苏辙应邀写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明代茅坤《苏文定公文钞》:文不着意而神理自铸。其评子瞻浑然。
  •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和渊明诗,甚景慕渊明之为人也。渊明有道之士,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颍滨此序,又写得东坡性情面目出。

猜你喜欢

观游鱼

唐代 • 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其一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其二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闾里为我色惆怅!

其三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鸧,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三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其四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其五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中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其六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拨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其七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发潭州

唐代 •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非国语

唐代 • 柳宗元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 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对酒

宋代 • 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苏辙
简介描述:

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