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几朵带着雨意的乌云一动不动地高挂在天空,小溪的桥上寒意袭人。一弯新月刚刚冲破云雾的遮挡出现在天边,梅树多姿的身影在东风中摇荡。小桥下的潺潺流水在向远方流左。一枝怒放的梅花在皎洁的月光中散发着幽香。
怀着爱怜的心情看着梅花仍和往年一样娇美,可梅花哪里会知道爱怜它的人却又比去年瘦损多了。夜深了寒意更浓,连那不畏寒的腊梅,似乎也正感到了寒冷。
这首词题曰“咏梅”,实际上是以梅花的高洁来比拟作者不甘流俗,满腔哀愁,无处倾诉的情怀。
上片写桥头月下见寒梅独放的情景。雨云凝滞不动飘浮在天空,溪上小桥是那么清冷;一弯新月破云而出,映照着梅树随风而动的影子;小溪水声长远,一枝寒梅在月下散发着芳香。词人轻移笔触,由天空写到桥上写到桥旁写到桥下,勾画出一幅朦脆的月夜观梅图,意境清幽静谧,衬托出人的孤寂和哀愁。晚上词人立足在小桥上看到的景物:“湿云”、“桥冷”、“娥寒初破”,写出了一种孤寂、冷艳的气氛。“娥寒初破东风影”,“破”字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影”字更是把梅树随风摇曳的动姿描画得栩栩如生。这是以动写静的笔法,从视觉方面落墨。“溪下水声长”,以声响映衬夜的寂静,从听觉方面着笔。“一枝和月香”,这是从嗅觉方面来写周围环境的清静。“一枝”二字具有深刻的含意,它除了写实景之外,也是作者的自况。
下片借写花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以拟人的手法写花,一年一度,花开花落,人像往日一样怜花,花却不知人日渐消瘦,喻花不解人意,不知人之哀愁,非常凄楚。这两句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据说淑真婚姻不遂,而婚前又心有所爱,终日忧郁,因此这种幽怨显然是有的而发了。结拍“独自倚阑干,夜深花正寒”两句意味深长,尤感言未尽意亦未尽。“花正寒”明写花而实则写自己,写花寒而喻人寒,越来越多的愁绪凝成驱之不去的寒意,深深包围着忧郁的人。由花及人,看得出词人凝结在心底的哀愁,已经全然没有希望了。夜越来越深,愁苦和哀怨亦越来越多,越来越浓,正凝结成驱之不尽的寒意,向独倚栏杆、孤寂凄楚的人袭来。
这首词首先塑造了一个凄清湿冷的环境,在溪桥之畔,有一枝初放的梅花在月色中孤独地吐放着香气;词人爱恋这枝梅花,梅花却不知词人因婚姻不幸、多愁多病而日渐憔悴。词人独自倚栏赏花,夜深花寒,而词人的心境更凄寒。这首咏梅词选用湿云、桥冷与花正寒等意象,酝酿出一种凄寒、孤寂的意境,衬托出梅花不畏严寒、追求高节的品质。全词以环境渲染气氛,情真景浓,风格秀婉,楚楚动人。
这首词约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年)冬天。朱淑真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由于婚姻不如意,她写有大量描写个人寂寞,抒发内心痛苦的诗篇。朱淑真诗歌的题材比较广泛,她用诗歌记游、赠答,并表达客居异乡时对亲友的怀念。她还写了一些咏史诗,议论历史,品评人物,都很有见地。她常常表现出对于农事和百姓生活的关怀,写有《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喜雨》《新冬》等诗。她还作有许多写景咏物诗,湖光山色,四季景物的变易,都被她艺术地再现于诗歌之中。这首《咏梅》词是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风格的代表作。
香叆雕盘,寒生冰箸,画堂别是风光。主人情重,开宴出红妆。腻玉圆搓素颈,藕丝嫩、新织仙裳。双歌罢,虚檐转月,余韵尚悠扬。
人间,何处有,司空见惯,应谓寻常。坐中有狂客,恼乱愁肠。报道金钗坠也,十指露、春笋纤长。亲曾见,全胜宋玉,想像赋高唐。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家在钱塘江上住,花落花开,不管流年度。燕子又将春色去,纱窗一阵黄昏雨。
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清歌,唱彻黄金缕。望断行云无去处,梦回明月生春浦。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