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弹筝者

元代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白话译文

银制的假指甲弹着五十弦的古筝,美妙动听的筝声使得海风骤起大雁也想停下听听。

相识的人们啊究竟有多少离情别怨,似水的月光洒满停泊在杨子江头的船中。

词句注释

  1. 筝:古代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音箱为木制,长方形,面上张弦。唐宋时是十三或十二弦,近代增至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弦。
  2. 银甲:银制的假指甲,套于指上用以弹筝。弹冰:指拨弦演奏,琴弦在古时候经常被美称为“冰弦”。五十弦:形容弦之多,“五十”是约数。
  3. 海门:地名,元代属扬州路,靠近海边。当时萨都剌的弟弟萨天与滞留海门附近。雁行:一是指大雁迁徙的习惯,多是排成整齐的队列一起飞行;二是指筝的琴弦下用来捆绑琴弦、用以调节弦的松紧的小柱,琴柱因为在筝面上斜斜排列成行,犹如大雁在天上飞行。

作品赏析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弹筝的场景。其中第二句“海门风急雁行偏”,有两种理解。萨都剌曾有“忽被江风吹酒醒,海门飞雁不成行”之句(《过江后书寄成居竹》),借此表达自己思念亲人的情绪。后人多认为这首诗提到的“海门”也有思念弟弟的含义。海门大风紧刮,天上飞行的大雁队伍也被吹得偏离了原来整齐的队列;以此比喻作者与兄弟被世事所累,只能分居各处,表达了对弟弟的牵挂和思念。这是对第二句的一种理解。另外,这一句也可以如此理解:弹筝者所演奏的曲子高昂激烈,像海边刮起的大风,使得大雁的飞行队列变得参差不齐,暗指由于弹奏者的弹拨动作投入而激烈,连琴弦下的雁柱都有些偏离原来的位置。从前后两句的意思衔接上讲,后一种理解更为连贯。

诗的三四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作者一再感慨、心中难以排遣的伤心事。既然知音难觅,且将一腔心事尽付与江上的朗月清风;这是劝慰弹筝者的话,也符合这首赠答诗的本意。当然,这同时也是在安慰自己。后面一句还点出了聆听演奏的地点是在小舟上,时间是夜里。

诗的前两句基调激烈高昂,铮铮筝声如狂风过耳、大雁偏行,而后两句则风清云淡,满船月光。一曲终了,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以月光暗喻心事,以虚写虚,把难以描摹的听曲感受和满腔心事,都托付给照进小舟的明月,意境顿时变得悠远含蓄,留下无限想像空间,读来真是意蕴深长。

《赠弹筝者》是一首七言绝句,短短四句诗行里,熟练地运用了写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前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景及感受,“银甲”、“弹冰”、“雁行”等词都暗中化用筝的相关典故,紧扣题目;后两句描写弹奏的场所和演奏所带来的内心触动,以照进小舟的江月来比喻心事,清风朗月扑面而来,有如顿悟的境界。前后两联各有两重意境,又语带双关,每一句似乎都有曲折内在的含意,耐人品味。

创作背景

清萨龙光将这首诗归入元泰定四年(1327年),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诗题中的“弹筝者”,一般认为指当时扬州筝工沈生。元代另一位诗人张翥的词《声声慢》,题下说明“扬州筝工沈生弹虞学士深《浣溪沙》,求赋”,后人认为沈生与当时的文人墨客有交往,这首诗中的弹筝者大约也是这位沈生。作者听他弹奏一曲,有感而发作下此诗。

名家点评

  •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孙朝成:萨都剌这首诗写得苍茫寥廓,情境俱佳。尤以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让人遐想不已。(《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

猜你喜欢

别舍弟宗一

唐代 •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宋代 • 杨万里

其一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

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其二

山北溪声一路迎,山南溪响送人行。

也知流向金陵去,若过金陵莫寄声。

其三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

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其四

日高谷底始微暄,岚翠依然透骨寒。

说与行人忙底事?金鸡声里促银鞍。

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其六

政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

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西湖游记二则

明代 • 袁宏道

西湖一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西湖二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探骊得珠

先秦 • 庄周

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萨都剌
简介描述:

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但是萨都剌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了进士,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纵观萨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职。晚年间,萨都剌在杭州一带居住。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还有些诗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战思想,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风清丽俊逸,文辞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萨都剌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