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过赞善庵

元代萨都剌

夕阳欲下少行人,绿遍苔茵路不分。

修竹万竿松影动,山风吹作满窗云。

白话译文

夕阳已听不到行人的脚步,苍翠爬满青山,掩埋住了山间的小路。

万竿修竹伴着纷乱的松影,山风轻轻吹过,窗上布满翻卷的云雾。

词句注释

  1. 道过:路过。
  2. 苔茵:苍苔和青草。
  3. 修竹:长竹。

作品赏析

前两句摄入诗中的片断是傍晚赞善庵的景色。傍晚时分,夕阳西沉,白日里热闹的赞善庵,来进香或者赏景的游人逐渐稀少,庵里开始安静下来。没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方显出山居清幽的妙处。人迹减少之后,才发现翠绿的苔藓铺满小路,让人竟然一时之间辨认不出路在哪儿。诗人走过庵里僻静的小院,路既不熟,天色又晚,只见一片绿苔遮盖了来时的小径。“绿遍”两字,一下子就描摹出赞善庵野趣横生的特点。

诗的后两句颇为后人所称道:在山风的吹拂下,那千万竿高大的竹子与几株松树的影子不停晃动,映在窗户上,就像是天上的云彩来回飘动。竹、松被认为是适合与僧侣、隐士相伴的气质清幽的植物。竹影、树影本是常见的事物,但把它们比喻成踪迹飘忽的云影,使得满窗的影子平添了几分飘渺的灵气,意境更为悠远,也更加空灵。以小窗为展现松影、云影变化的场所,就如一幅画,有布景,有景物,还有画框,一方小天地中变幻无穷。这个比喻新奇可赏,也表明作者胸中有丘壑,心境宁静,才会有这样的想像。

这首小诗表现暮色中赞善庵的景色,人迹稀少,一片寂静,绿苔铺地;树影摇动,映在小窗上,成为一幅作者心目中的云影图。虽然没有惊人之语,但整首诗清丽自然,笔墨之间充满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最后一句想像出奇,使诗的意境顿时化清幽为活泼,显出山居的野趣天成,自然无尘。作者内心的安适恬静、怡然自得也寓于诗中。

创作背景

此诗又名《过赞善庵》,约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左右,即萨都剌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期间。“赞善庵”,萨龙光认为指镇江焦山寺内的赞善阁,但不知道是否确切。这是一首写景七绝,诗人路过赞善庵,有感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德岷:“修竹万竿松影乱,山风吹作满窗云”,这两句诗描写了风吹竹摇、松影满窗的动人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胡适有一首诗:“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这一句的意境与此句十分相似。(《中华诗词名句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浪淘沙·望海

清代 • 纳兰性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赠黎安二生序

宋代 • 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于王抚军座送客

魏晋 • 陶渊明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游褒禅山记

宋代 •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失归期。

映花避月遥相送,腻髻偏垂凤。却回娇步入香闺,倚屏无语捻云篦,翠眉低。

萨都剌
简介描述:

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但是萨都剌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了进士,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纵观萨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职。晚年间,萨都剌在杭州一带居住。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还有些诗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战思想,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风清丽俊逸,文辞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萨都剌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