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陵驿

元代萨都剌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白话译文

江上一片秋风,芙蓉凋残,阶下几株黄菊,花气清鲜。

扬子渡头飘满纷纷落叶,游子又踏上远去的渡船。

点点砧声敲响,月色如水;一声秋雁呜叫,繁霜满天。

飘泊他乡,孤苦无依的我呵,一点寒灯勾起我心绪联翩。

词句注释

  1. 广陵驿:驿站名。广陵:县名,在今江苏省靖江市西北。
  2. 芙蓉:荷花的别名。
  3. 鲜:鲜艳。
  4. 扬子渡: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南十五里,古时重要渡口。
  5. 砧(zhēn):捣衣石。
  6. 老雁:大雁。
  7. 栖迟:长久居留。淮海客:作者是北方人,长年居住在南方,故称淮海客。

作品赏析

诗的首联首先写景。在前人诗句及乐府民歌中,芙蓉多为明艳照人的形象,作者此前也作有《芙蓉曲》,表达对秋江芙蓉爱惜之情。这里的芙蓉却是已经开败的形象,一个“老”字,既慨叹花之衰落,又自伤衰老。萨都剌此时已届晚年,生出这样的感慨是自然的。菊花历来被认为是有高风亮节的君子之花,与芙蓉相比,更能经受寒霜的侵袭。芙蓉开败,而黄菊正鲜,两相映衬,印象深刻,既点明季节的变换,又隐喻作者自己人生阶段性的变化。

颔联两句是借用了诗人自己的旧句,这个场景,是留存在记忆中十几年前的景色,落叶、渡口,三三两两的行人,这是熟悉、亲切而又遥远的回忆;眼前所见,仍然是秋景,仍然是出行的人,然而诗人年华已逝,心态已变化。明说广陵渡口十几年来未变的场景,暗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落叶萧萧,行人将行,渡口送别,本身就是又清冷、又令人难以忘怀的景象。这里的行人,也就是诗人自己,又一次踏上了旅程。

颈联两句也是借用旧句,转而描写听觉。秋天正是赶制冬衣的时候,李白曾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的名句,萨都剌化用李白诗的意境:月色如水般明朗,妇女们趁着月光努力劳作,于是就听到千家万户或远或近、此起彼伏的捣衣声。对于旧时的妇女,一件衣服代表了很多意义,是对家人的温暖照顾,更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出门在外的游子,收到家人千里迢迢寄来的寒衣,这衣服就是家书的象征;对于驻守边塞的士兵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才有“拂杵调砧更断肠”这样的诗句。秋天来临的时候,听到妇人的捣衣声,旅人的心里充满思乡的感慨。对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深切同情。这是捣衣声引发的情感,而在静夜里听到的捣衣声,更加清晰,更加心生共鸣。听到一声秋雁苍老的鸣叫,抬头望去,只见寒霜满天,冷冷清清。一声雁鸣,和万户捣衣声相对比,更显出雁鸣的孤独与凄厉。前面描摹芙蓉、黄菊,由视觉、色彩入手,这两句则从声音入手,由静而动,情致更加悠远。

有了前面景物描写的铺垫,作者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可笑我自己是一个在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来的心事,也只有这一盏明灯知晓而已。他十几年前路过广陵驿时,曾写道:“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当时满怀豪情,彻夜难眠,想在政治上一展抱负;没想到十余年后故地重游,还是没有遇到伯乐和知音,理想仍然只是理想而已,并没有实现的机会。十年心事,饱含着多少甘苦,作者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一盏如豆的灯火。虚描一笔,却最为神妙。景色如记忆中一般宁静美丽,灯火如记忆中一般明亮温暖,自己这位“淮海客”,竟然也如十余年前一样无所作为,这才是作者想表达的最沉痛的遗憾吧。这最后两句带着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由一盏秋灯折射出来,令人忍不住为之扼腕叹息。

有人认为这“十年心事”另有所指,指的是萨都剌在《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一诗中所写的“自笑天涯倦游客,十年未有一廛居”,时间大约为至元五年(1339年)前后。《题刘涣中司空隐居图》是首题画诗,诗中萨都剌表现出对画中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但是因为家境贫寒,以至于想到深山里置田产、购草房都无法做到,他非常无奈。《过广陵驿》中又提到“十年心事”,表达了他内心的隐痛:向往隐居,想摆脱现在天涯飘零、宦海沉浮而没有自由的生活,但是十年过去了,这理想仍然难以实现,只好徒然哀叹。这样的解释比上一种消极,但也不无道理。

它采用了比较特殊的写法,诗人从自己以前经过广陵驿时所写的两首旧作中摘出四句,组成此诗的中间两联,不仅严丝合缝,前后连贯,变成了一首新诗,而且还表达了十余年来风景不殊的含义。这首诗前六句都在描摹景色,最后两句则引出内心的感慨,看似自我解嘲,其实非常沉痛,表现了作者经过宦海沉浮后的暮年心情。此诗写景时用词秾丽清新,意境隽永,抒情时又深沉悠长,耐人寻味,确实是一首成功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萨都剌晚年之作。此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当时萨都剌在建康任江南诸道行台侍御史。萨都剌之前曾多次在江南任职,元统二年(1334年)从建康北上任燕南宪司照磨,路过扬州,曾作《同御史王伯循,时除广东佥事济扬子江,余除燕南照磨诗》:“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过江载得秋多少,老雁一声霜满天。”同时还作有《题扬州驿》:“银烛高烧照不眠,呼儿饮马啜清泉。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十几年后,他再次经过扬州,感慨万千,于是借用上述两首诗的诗句,写成这首《过广陵驿》。

名家点评

  •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孙朝成:此诗中的“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句声色相衬,读来十分动人。而尾句“十年心事一灯前”更引发人无限的感叹。(《三千年选解三百首:中国传统诗词摘珍解妙》)

猜你喜欢

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清代 • 纳兰性德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宋代 • 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雁儿何处是仙乡?来也恓惶,去也恓惶。

小松

唐代 •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题临安邸

宋代 •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叹牛

唐代 •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今觳觫然将安之欤?”叟揽縻而对云:“瑰其形,饭之至也;病其足,役之过也。请为君毕词焉。我僦车以自给,常驱是牛,引千钧,北登太行,南并商岭,掣以回之,叱以耸之。虽涉淖跻高,毂如蓬而辀不偾。及今废矣,顾其足虽伤而肤尚腯,以畜豢之则无用,以庖视之则有赢。伊禁焉莫敢尸也。甫闻邦君飨士,卜刚日矣。是往也,将要售于宰夫。”予尸之曰:“以叟言之则利,以牛言之则悲。若之何?予方窭,且无长物,愿解裘以赎,将置诸丰草之乡,可乎?”叟冁然咍曰:“我之沽是,屈指计其直,可以持醪而啮肥,饴子而衣妻,若是之逸也,奚事裘为?且昔之厚其生,非爱之也,利其力;今之致其死,非恶之也,利其财。子乌乎落吾事?”

刘子度是叟不可用辞屈,乃以杖叩牛角而叹曰:“所求尽矣,所利移矣。是以员能霸吴属镂赐,斯既帝秦五刑具。长平威震杜邮死,陔下敌擒锺室诛。皆用身残,功成祸归,可不悲哉!可不悲哉!呜呼!执不匮之用而应夫无方,使时宜之,莫吾害也。苟拘于形器,用极则忧,明矣。

萨都剌
简介描述:

萨都剌(公元1272年或1300年-1355年),字天锡,号直斋,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雁门才子。

萨都剌早年家境贫困,但是萨都剌聪慧灵敏,文学资质异于常人。公元1327年,萨都剌考取了进士,次年七月,担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一职。公元1331年,萨都剌被调往江南一带,担任江南行御史台掾史一职。任职期间,萨都剌前往过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并且结交了张雨、马九皋等知名学者。纵观萨都剌仕途生涯,他曾先后担任过江南行台侍御史、淮西北道等多职。晚年间,萨都剌在杭州一带居住。

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也有些作品反映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还有些诗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反战思想,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风清丽俊逸,文辞雄健,间有豪迈奔放之作。

萨都剌写词不多,但颇有影响,《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为代表作。后人誉之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

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