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远

唐代杜甫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白话译文

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

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

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

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词句注释

  1.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2. 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3. 亲朋:亲戚朋友。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4. 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5. 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6. “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作品赏析

首句以提问开篇。“带甲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次句“君”为诗人自指。作者问自己为什么在兵荒马乱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时入岁暮。“霜雪”飘洒,关河冷清。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浦起龙语)。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浦起龙语)。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这与他天宝十四载(755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根本没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前后照应,形成一体。其次,场面细致,感人至深。再次,虚实结合,增强抒情效果。第四,对比描写,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创作背景

这首《送远》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时所作,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时期。“送远”即是诗人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开秦州入蜀道而远行。浦起龙认为此诗“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名家点评

  • 前四句悲壮,乱世之别也。(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如画出塞图矣(“鞍马”句下)。刘云:两语两意。“别离”则“昨日”矣,往往“古人”也如我也,自怪其“情”之悲也(“别离”二句下)。(高棅《唐诗品汇》)
  • 平时别离,已足悲伤,况逢乱世,倍增惨怆。起二语,写得万难分手;接联,更作一幅《关河送别图》。顿觉斑马悲鸣,风云变色,使人设身其地,亦自惨然销魂矣。(黄生《杜诗说》)
  • 子美五古律,沉雄浑厚者是其本体,而高亮者次之。他如“胡马大宛名”、“致此自僻远”、“带甲满天地”、“岁暮远为客”、“何年顾虎头”、“光细弦欲上”、“亦知戍不返”等篇,气格遒紧而语复矫健,虽若小变,然自非大手不能。其他琐细者非其本相,晦僻者抑又变中之大弊也。(许学夷《诗源辨体》)
  • 谭(元春)云:响奥气浑。钟云:情至(首二句下)。钟(惺)云:深甚。不在不可解,而在使人思。若以不可解求深,则浅矣(末二句下)。(《唐诗归》)
  • 妙在八句佳处寻不出,说不破。(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别离已昨日”,难解。……余谓送行在今日,而别离已在昨日,因古人用情,非临别而后悲也。(王嗣奭《杜臆》)
  • 冯舒:妙在落句。何义门:末二句已别而复送,又以时艰行远,情不能已也。纪昀:“已”字必“如”字之误,此用江淹《古别离》语。无名氏(乙):起得矫健。(《瀛奎律髓汇评》)
  • 一片真气团结,流出真诗,不使人得指其句字佳处。又云:方当别离,又成昨日,古人于此,每难为情,我何为独不然乎?十字之中,凄折无限。五、六,写出既去后,中途憔悴之苦,因思《古别离》有“送君如昨日”者,知古今有同悲也。单复《杜律》刻本,末句刊作“因见故人情”,亦有意义。盖因此诗上四已尽送远之意,下则代远行者作回答之词,……因想见故人哭别之情也。(仇兆鳌《杜诗详注》)
  • 子美诗:“别离已昨日,因见故人情。”是因我而获古人之心,自《绿衣》篇末句化出,而稍变其意,意味便长。(毛先舒《诗辩坻》)
  • 何等起手!读杜诗要从此等着眼(“带甲”四句下)。此既别后作诗赠之。(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不言所送,盖自送也。知公已发秦州。玩下四,当是就道后作也。……结联尤有味。……不曰故人情,而曰“古人情”,不独聚散之悲,兼见炎凉之态;又知公在秦州,人情冷落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突兀(“带甲”句下)。王西樵云:感慨悲壮,不减“萧萧易水”之句。(杨伦《杜诗镜铨》)
  • 纯用浑笔,前四气爽声沈,不关字句。“已昨日”犹云已尔便成昨日,是预道之辞。(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猜你喜欢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欲住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

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

恒山游记

明代 • 乔宇

北岳在浑源州之南,纷缀典籍,《书》著其为舜北巡狩之所,为恒山。《水经》著其高三千九百丈,为元岳。《福地记》著其周围一百三十里,为总元之天。

予家太行白岩之旁,距岳五百余里,心窃慕之,未及登览,怀想者二十余年。至正德间改元,奉天子命,分告于西蕃园陵镇渎,经浑源。去北岳仅十里许,遂南行至麓,其势冯冯煴煴,恣生于天,纵盘于地。其胸荡高云,其巅经赤日。

余载喜载愕,敛色循坡东,迤岭北而上,最多珍花灵草,枝态不类;桃芬李葩,映带左右。山半稍憩,俯深窥高,如缘虚历空。上七里,是为虎风口,其间多横松强柏,壮如飞龙怒虬,叶皆四衍蒙蒙然,怪其太茂。从者云,是岳神所保护,人樵尺寸必有殃。故环山之斧斤不敢至。其上路益险,登顿三里,始至岳顶。颓楹古像,余肃颜再拜。庙之上有飞石窟,两岸壁立,豁然中虚。相传飞于曲阳县,今尚有石突峙,故历代凡升登者,就祠于曲阳,以为亦岳灵所寓也。然岁之春,走千里之民,来焚香于庙下,有祷辄应,赫昭于四方。如此,岂但护松柏然哉!余遂题名于悬崖,笔诗于碑及新庙之厅上。。

又数十步许,为聚仙台。台上有石坪,于是振衣绝顶而放览焉。东则渔阳、上谷,西则大同以南奔峰来趋,北尽浑源、云中之景,南目五台隐隐在三百里外,而翠屏、五峰、画锦、封龙诸山皆俯首伏脊于其下,因想有虞君臣会朝之事,不觉怆然。又忆在京都时,尝梦登高山眺远,今灼灼与梦无异,故知兹游非偶然者。

四哀诗李钦叔

金朝 • 元好问

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

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

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近现代 • 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正月崇让宅

唐代 •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