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行

唐代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皮干剥落杂泥滓,毛暗萧条连雪霜。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

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

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白话译文

东郊的那匹瘦马啊,让我心伤不已,它那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一般。

拿起马缰绳,绊动它的马足,它却只挪动四蹄,歪歪倒倒,那可不是要飞跃的本意啊。

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方印,大家都说它是那部队遗留在路旁的。

它的皮肤干裂,毛色灰暗,夹杂着泥水污渍一片片剥落,仅存在身上的也沾满了冰霜。

去年它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吧,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啊。

军中将士骑得都应该是天子马厩的良马,这匹马跟乘黄宝马相当,只是病了的缘故吧。

疆场之上,只图一快,却不小心跌倒一跤,这委实也不是你一匹战马所能够预防的啊。

见到来人,发出凄惨悲凉的鸣叫,似是悲哀的倾诉,失落了主人,两眼没有闪闪晶光。

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必定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

如果,谁家愿意收养这匹老马,一定会有好处,不信,请到明年草长莺飞的时候看吧!

词句注释

  1. 肆兀:形容马骨出如石。如堵墙,也是说瘦。
  2. 绊之:用马缰绊动马足。
  3. 欹侧:歪歪倒倒。
  4. 腾骧:飞跃。这句有“岂复有意于用世”的意思。
  5. 六印带官字:是说马身所印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字印。
  6. 剥落:脱落。
  7. 骅骝:古良马名。这句是说非惯战的骅骝便不得参与逐寇,现在这匹瘦马是参与逐寇的,可见是一匹有功的良马。将,与也。
  8. 内厩:犹御厩、天厩,指天子马厩。这时马少,三军多骑内厩所养的马。而内厩多好马,故有“恐是病乘黄”的推断。乘黄,也是古良马名,此指瘦马。
  9. 误一蹶:失足跌倒。杜甫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一跌不起,有似于此马。
  10. 汝:指马。周防,犹提防。原谅马的无辜,也就是诉说自己的无罪。
  11. 错莫:犹落寞、素莫。
  12. 放:放牧。皮干剥落,转动无力,故乌啄其疮。极写瘦马之可哀。

作品赏析

《瘦马行》是唐代诗人杜甫于乾元元年(758年)冬贬任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创作的七言律诗。该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时期,杜甫借官马被弃的遭遇寄托个人身世之慨。

全诗分两段结构,前八句以“骨骼硉兀”“毛暗萧条”等意象刻画瘦马憔悴外形,后十二句通过“天寒远放”“日暮不收”等场景描写其悲楚境遇,将瘦马“失主远放”的命运与自身贬谪经历相映照。诗中融合写实与抒情手法,运用“乘黄”“历块”典故强化战马昔荣今悴的对比,通过瘦马意象折射出诗人对仕途坎坷的隐喻及积极入世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一则杜甫本极爱马,二则这匹被遗弃的官马,和他这时处境有着共同之点,故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猜你喜欢

话杀浑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卧百尺高楼斗绝。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

唐代 • 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除平满白皑皑。

今朝蹈作琼瑶迹,为有诗人凤沼来。

遐方怨·花半拆

唐代 • 温庭筠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鸾镜里,绣罗轻。

鹊桥仙·绣衾初展

近现代 • 王国维

绣衾初展,银红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