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话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词句注释

  1. 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2.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 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4.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5.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6. 入竹去:进入竹林。
  7. 呼不得:喝止不住。
  8. 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 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0. 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1.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12. 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 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 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16. 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17. 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此处泛指贫寒的士人们,包括广大穷苦人民在内。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18. 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19.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20. 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作品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猜你喜欢

浣溪沙·似水轻纱不隔香

近现代 • 王国维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初转小回廊。离离丛菊已深黄。

尽撤华灯招素月,更缘人面发花光。人间何处有严霜。

瓯喻

明代 • 归有光

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

砚眼

明代 • 冯梦龙

明有陆公庐峰,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甚惋惜。盖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宿金沙江

明代 • 杨慎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栏干曲。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岂意漂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江声月色那堪说,断肠金沙万里楼。

好事近·医者索酬劳

宋代 • 辛弃疾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