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唐代杜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白话译文

昨晚江边雷声大作,春雨带来微寒。

黄鹂同坐愁被雨淋,白鹭群飞却无影响。

我晚年写诗更讲究,有人借酒消愁。

唯有你最爱我这不羁之人,看多少次都不厌倦。

词句注释

  1. 江浦:江滨。
  2. 并坐:相挨着坐。
  3. 晚节:晚年。
  4. 清狂:放逸不羁。

作品赏析

唐人特别是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绝不会随意涂鸦,往往大有用意。这首诗,“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点题之笔,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诗。“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中体现二人友谊之深。

首句“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抑郁。朱瀚所说‘雷声忽送千峰雨’是杜甫另一首诗的一句,那首诗杜甫描写的是三峡春天的美景,洋溢着诗人对春雨和生活的喜爱,和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喧”则更表明雷声的讨厌和无趣。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排泄的郁闷。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这更是佳妙之笔。“黄鹂并坐交愁湿”,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太剧干”则是转折。“剧”对应前句“愁”,取戏剧之意,喜欢高兴的意思。如果大家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呆过,一定知道白鹭这类鸟是不太怕湿的,甚至往往喜欢在初雨时捕食,当然此时食物比较多。作者此时的心情,因为要去见路十九,“但有故人奉米禄”,怕是又少不了好酒好肉,自然非常高兴。所以看到“白鹭群飞太剧干”,想到自己喜悦之情。这是一个转折,这样就自然就过渡到了第三句。至于朱瀚说偷自”黄莺过水”,这也是杜甫诗中句子,同样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和这里黄莺并作的愁苦郁闷,与白鹭群飞的那种高兴喜爱是不同的感情。

第三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这句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到了晚年,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与“白鹭群飞太剧干”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另一方面,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连推崇他的恐怕也不多。所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而却又经常不得不寄人篱下,“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而“谁家数去酒杯宽”则又是转折,诗人晚年诗写的那么好,却又有谁欣赏诗人,能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呢?杜甫写诗,往往句法气象万千,感情千转百回,这里就是一个例证。这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着自信、潦倒、心酸、自嘲等等多重感情,其实更是诗人晚年写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写照。

最后一句“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诗以言志,譬如杜诗中的燕子,既有活泼可爱的“自来自去梁上燕”,也有让人心烦的“清秋燕子故飞飞”。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不愧为“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如朱瀚之类评论家,只懂肤浅的遣词造句,却不懂细腻感情和伟大的人格是一个大诗人和普通诗人的区别,自然也不足为奇。

名家点评

  • 《杜臆》:同此雨色,同此微寒,莺则“坐”,鹭则“飞”;“坐”者“愁湿”,“飞”者“剧干”,皆失其性也。非莺真“愁湿”,鹭真“剧下”,闷中览物,若莺、鹭同此闷者,所以为“戏”也。又说到自身,晚节漂零,诗律渐细,若得酒伴与之谈诗,岂非闷中一适,谁家可以数去而不自惜其酒乎?此亦“戏”也。……“老去诗篇浑漫与”,真语也;“晚节渐于诗律细”,戏语也。然公于漫兴中脉理甚细,戏语亦真。
  • 《杜诗详注》:“清狂客”三字,旷怀豪兴,兼而有之,公之自命甚高。公尝言“老去诗篇浑漫与”,此言“晚节渐于诗律细”,言用心精密;“漫与”,言出手纯熟,熟从精处得来,两意未尝不合。朱瀚曰:“江浦”二字打头,近俗;“暄昨夜”,更俗;“动微寒”,欠稳;“雨色”、“雷声”,土木对偶,比“雷声忽送千峰雨”何如?“交”、“并”二字,重复;“太剧干”三字,晦涩;……其云“晚律渐细”,岂少年自居粗率乎?
  • 《读杜心解》旧以此诗为索饮戏呈,遂来寒乞之诮,而不知其非也。详诗意,平时常饮于路,此夜则留宿路斋而晓呈者……其曰“遣闷”者,居夔枯寂而“闷”;曹长多情,是可“遣”也。……峡中朋宴殊简,得一曹长,便深嗟而乐道之。议者自家错解,乃云不类少陵本色,不知此正少陵本色处也。
  • 《杜诗镜铨》:邵云:曰稳曰细,总见此老苦心(“晚节渐于”句下)。
  • 《雨村诗话》:少陵诗有不可解之句……又如“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偶对不测,自称“律细”,何耶?盖雨中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耳。雨中闷极,唯有作诗饮酒,故想路十九也。此皆意在空际之法。

猜你喜欢

东鲁门泛舟二首

唐代 •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醉花间·晴雪小园春未到

五代 •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唐代 • 刘长卿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花下醉

唐代 •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烟艇记

宋代 • 陆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客曰: “异哉!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以为似欤,舟固有高明奥丽逾于宫室者矣,遂谓之屋,可不可耶?”

陆子曰: “不然。新丰非楚也,虎贲非中郎也,谁则不知。意所诚好而不得焉,粗得其似,则名之矣。因名以课实,子则过矣,而予何罪?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使加数年,男胜鉏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伐荻钓鱼而卖芰芡,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之下,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虽然,万锺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其果可求欤?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