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诉别

宋代苏轼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白话译文

从前曾几度和你离别,这一次分手我们都已在暮年。你的胡须已经全都白了,明天就要动身去淮南。

饮罢酒往回走时明月跟随着我,泪眼看花犹如迷蒙的云雾。盼望着他日明月也随你一同归来,想你的梦萦绕在这湖边的小路。

词句注释

  1. 生查子: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2. 诉别:元本词题作“送苏伯固”,可从改。苏伯固:即苏坚,字伯固,泉州人,居丹阳。博学能诗,对人有风义。为钱塘丞,督开西湖,与苏轼唱和甚多。
  3. 三度别君来:谓三次与苏伯固作别。《苏轼诗集》卷三五亦载此词,题作《古别离送苏伯固》,清代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案云:“谓别于泗上及杭州也,其一不详。”迟暮:比喻晚年,衰老。
  4. 髭须:胡须。
  5. 淮南:路名。宋太宗至道年间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这里指扬州。
  6. 花如雾:谓老年头发花白,有如雾中看花。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7. 逐:随。

作品赏析

上片“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说的是词人与苏伯固三次作别了,前次在泗上相别时,尚不得言真老,而这次分手可真正是衰老暮年了。两句倍写出与友人分别之苦,突出两人间的深厚情谊。“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说的是友人不仅头发白了,连髭须也全白了;然而,当此衰老之年,词人却仍不能停歇与挚友欢聚一堂,明天却又要动身赴扬州任去了。可谓怆情无限,浅处见深。

下片“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抒写别宴时的难舍难分和悲哀心境。月亮好像也知情义,它从开宴一直到酒罢,都跟随着游子们慢慢移动,不离左右,表现了夜宴的时间很长,各自依依不舍;而人已经是泪湿满面了,衰鬓影像模糊朦胧,好像在雾中看花一样,悲从中起,无可遏制。结语煞时化作期待的幻想:“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梦绕”,用字精警,实谓恐怕再聚首也是在梦境里,前景渺茫了。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词紧扣一个“惜”字:惜之因,惜之状,惜之深,真情喷泻,哀怨递进,结构严紧,回环曲致,语浅意深,虚实互补。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词人在汴京任兵部尚书时。这是词人第三次送别友人苏伯固后,离别之情骤然涌上心头,便写下了这首送别词。

名家点评

  • 清代文学家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渔洋云:“韩、苏七言诗,学急就篇句法”,……他日,先生又谓:“东坡效韦苏州之作,是《生查子》词者,即此旨也。”

猜你喜欢

西阁夜

唐代 • 杜甫

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

宋代 • 淮上女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思越人·渚莲枯

五代 • 孙光宪

渚莲枯,宫树老,长洲废苑萧条。想象玉人空处所,月明独上溪桥。

经春初败秋风起,红兰绿蕙愁死。一片风流伤心地,魂销目断西子。

生查子·金鞭美少年

宋代 • 晏几道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马。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

消息未归来,寒食梨花谢。无处说相思,背面秋千下。

寄常徵君

唐代 • 杜甫

白水青山空复春,徵君晚节傍风尘。

楚妃堂上色殊众,海鹤阶前鸣向人。

万事纠纷犹绝粒,一官羁绊实藏身。

开州入夏知凉冷,不似云安毒热新。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