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词句注释

  •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诗体名称。
  • 临:将要。
  •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 报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作品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不能报答母爱于万一。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名家点评

  •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刘云:全是托兴,终之悠然。不言之感,复非睍睆寒泉之比。千古之下,犹不忘淡,诗之尤不朽者。
  • 明代锺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仁孝之言,自然风雅。
  •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亲在远游者难读。顾璘曰:所谓雅音,此等是也。
  • 明代邢昉《唐风定》:仁孝蔼蔼,万古如新。
  • 清代张惣《唐风怀》:南村曰:二语婉至多风,使人子读之,爱慕油然自生,觉“昊天罔极”尚属理语(末二句下)。
  •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贞元、元和间,诗道始杂,类各立门户。孟东野为最高深,如“慈母手中线……”,真是《六经》鼓吹,当与退之《拘幽操》同为全唐第一。
  • 清代岳端《寒瘦集》: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务外者观之,翻似不经意。
  • 清代宋长白《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与昌黎之“臣罪当诛,天王圣明”同有千古。

猜你喜欢

清平乐·麝烟深漾

清代 • 纳兰性德

麝烟深漾。人拥缑笙氅。新恨暗随新月长。不辨眉尖心上。

六花斜扑疏帘。地衣红锦轻沾。记取暖香如梦,耐他一晌寒岩。

赠君谋父子

清代 • 郑板桥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过眼寸阴求日益,关心万姓祝年丰。

阶下青松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野歌

唐代 •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鹦鹉曲·赤壁怀古

元代 • 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

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宋清传

唐代 •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市道交”岂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孟郊
简介描述: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郡望平昌(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

少时隐居嵩山。性狷介,与韩愈交谊颇深。曾两试进士不第。贞元十二年(796年),年四十六时才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至洛阳参加铨选,出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孟郊抑郁失志,遂辞官。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元和九年(814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谋,试大理评事。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于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工诗。因其诗作多寒苦之音,感伤自身遭遇,且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故有“诗囚”之称。 [17]与贾岛齐名,同为苦吟诗人,并称“郊寒岛瘦”。孟诗现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代表诗作有《游子吟》《登科后》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