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枕橹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冤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酒醉后斜倚枕头,听着咿哑嘈杂的摇橹声进入梦乡。梦里我走向笙歌热闹的百花丛,眼前依然是翠袖盈盈的佳人。
她欲向我倾诉别后相思之苦,不想还未说完梦已醒来。只记得梦中她向我埋怨月亮的无情,在人们离别的时候还是那么圆。
豪杰如稼轩,对于儿女之情也同样深于体验,这首词就是以梦的形态表露了这方面的情感。
开头两句写梦前光景,渲染了入梦时的环境和气氛:舟行江上,行人醉卧,在全心倾听桨橹声的咿哑嘈杂之中,词人的心灵全然放松了。一个“贪”字,烘托出旅途的孤单和凄凉。这样的起句就实描来,平淡无奇,却为下文写入梦做好了准备。以下三句一下亮出了繁华艳丽的场景,开始描述梦境:花底笙歌,耳舒目恬,多情佳人忽在眼前,翠袖盈盈,风华可人。“梦里笙歌花底去”的措辞,暗示这场梦是在词人有意无意的追求下所做出来的,这就透露出词人的萦心所在。
过片打破上下片分段转意的格式,继续写梦中佳人的神态。这不堪离别的多情佳人,自打与词人分手后,情绪惨然不乐,双眉紧锁,对着所爱的词人,像是有无限话语要说。但是好梦不长,正在令词人怦然心动的时刻,忽然梦醒江上。词人没有明写自己的遗憾,但是从语境中不难体会出他的深深遗憾。抒情的留空,增加了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深长滋味。末尾三句像是写梦醒后的返回,又像是写梦醒后的惆怅。若就返回梦境来说,对梦中佳人幽怨之辞的记忆,深深地表明了词人舍不得梦醒、舍不得佳人的幽情;若就梦醒后的惆怅来说,则梦醒后埋怨江月独圆,无理之甚,而词人的情痴意浓相,也由此可见。结尾妙在不分明写出是梦中所闻,还是梦醒所见,以至情境恍惚,耐人寻味。
全词在总体上分为梦前、梦中和梦醒三个抒情段落,顺序写来,结构上纯任自然,显得节奏轻快。浓情厚意的表达,一方面流畅如泻,一方面又深得“留”字诀。凄美的梦境中凝聚了词人深沉的、潜在的相思之情,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痴情男子的形象。
该词大约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秋,当时辛弃疾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副使之职。舟行江上,词人在咿哑的摇橹声中酣然入梦,醒后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词。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泪已流。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