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诸游旧

南北朝何逊

弱操不能植,薄伎竟无依。

浅智终已矣,令名安可希。

扰扰从役倦,屑屑身事微。

少壮轻年月,迟暮惜光辉。

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

新知虽已乐,旧爱尽暌违。

望乡空引领,极目泪沾衣。

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

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白话译文

品质软弱不堪扶,技能微薄无依靠。

浮浅智谋终用尽,美好声名哪去讨?

劳劳碌碌服役倦,猥猥琐琐傻操劳。

少壮时把年月轻,垂老时觉光阴宝。

生路至今无一是,以往抉择尽败着。

新朋友虽感快乐,旧恩爱全分手了。

探头空把故乡望,望穿双眼泪沾袍。

旅客身心常憔悴,春景妩媚自呈娇。

岸上百花临水放,江上归燕帆顶绕。

无由落帆把船返,独伴江流顺暮潮。

词句注释

  1. 游旧:指旧友。
  2. 操:操守。弱操:犹言弱质。植:树立。
  3. 薄伎:同“薄技”,指浅薄的才能。竟无依:指不能被人重用。竟,终于。
  4. 浅智:智虑短浅。自谦之辞。
  5. 令名:美名。希:希求。
  6. 扰扰:纷乱貌。从役倦:指对游宦生活感到厌倦。从役,这里指赴任做官。
  7. 屑屑:琐碎。身事微:指千的是无作为的细事。
  8. “少壮”句:是说年少无知轻掷岁月。
  9. “迟暮”句:指年岁老大才惋惜光阴的宝贵。光辉:指光阴,时光。
  10. 涂:同“途”,指仕途。
  11. 万绪:指件件往事。此二句言:昔日误落尘网,已是“非”;今日未离仕途,亦未为“是”。
  12. 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13. 旧爱:指旧游。睽违:别离。
  14. 引领:伸颈远望,形容期望股切。
  15.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16. 憔悴:黄瘦。
  17. 春物:春日的景物,指花卉、花朵。芳菲:芳香盛美。
  18. 樯:船的桅杆。
  19. 无由:没有机缘。下:顺流而下。征帆:指远行的船。
  20. “独与”句:言随晚潮东归。

作品赏析

这首诗可分两大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感叹自己才疏智浅,游宦无成。何逊虽年少成名,但遭梁武帝疏远,对他来说,不能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慨叹自己天生孱弱,不堪造就,缺乏一技之长,不能被人重用。既然才疏智浅,就不能希求美名远扬。自己干的都是一些琐碎细事,终日碌碌无为,纷纷扰扰的游宦生活已使他感到厌倦。年少无知,轻掷岁月倒也罢了,而今老大,始感光阴之宝贵,亦悟仕途之误人。“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这是作者历经仕途坎坷后的经验之谈。“一涂”,同“一途”,即指仕途。谢朓《酬王晋安德元》诗云:“怅望一途阻,参差百虑依。”亦同此意,但态度没有如此决绝。误落尘网中,一去几十年。正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说的那样:“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于是作者想到了归隐。

后十句为第二部分,抒发了作者的思乡念旧之情。“新知虽已乐”是虚,是官场中的客套话。而“旧爱尽暌违”是实,是作者的心里话。这里的“旧爱”,主要指的是家乡的老朋友。扰扰游宦子,尽别故乡人。正如潘岳在《闲居赋序》中说的:“太夫人在堂,有羸老之疾,尚何能违膝下色养,而屑屑从斗筲之役乎?”于是,他引领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不禁泪洒衣襟了。但官身不自由,思归不能归,所以说“望乡空引领”。一个“空”字写出惆怅和伤感,长期的游宦生活与折磨人的思乡之苦,使作者形容憔悴,这与争芳斗妍的春草春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物自芳菲”,有着两层含意:一是大好春光自是大自然的赐予,与作者是不相干的;一是心情恶劣的作者,无心欣赏这大好春色,一任春花春草自芳菲。一个“自”字,就把孤独苦闷的“旅客”——作者自己,与花香鸟语的大好春天对立起来。这使读者们想起了大诗人杜甫《蜀相》中的两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自”字、“空”字的用法,说不定是受了何逊诗的启发。但大自然终是有情的。两岸鲜花有意,临水盛开,以悦人情致;江上春燕恋人,绕船飞翔,似惹人乡思。这即目所见,更加触动了作者的乡愁。于是他幻想乘船顺流而下,独与暮潮东归。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无由”是无可奈何。何逊赴任郢州(今湖北武昌)在西,而他的故乡东海郯(今山东郯城西)及其久居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在东,随长江落潮正可归去,故云“独与暮潮归”。作者《渡连圻二首》其二云:“暮潮还入浦,夕鸟飞向家。触目皆乡思,何时见狭邪?”难怪诗人面对暮潮是那么一往情深了。但“潮归人不归”(刘长卿《和州送人归复郢》),滚滚东去的暮潮只好把诗人的乡思带回去了。结尾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读者读罢诗,仿佛也体味到了诗人那刻骨的乡愁和凄苦的心情。

何逊这首诗,整个调子是低沉凄苦的。而独独“岸花临水发,江燕绕樯飞”两句,写得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似与整首诗的情调不很合谐。所以张玉谷认为这二句是写“想象归乡一路水程之景”(《古诗赏析》)。这流传千古的名句,更牵动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心。南朝陈张正见特写了一首《赋得岸花临水发》的诗:“奇树满春洲,落蕊映江浮。影间莲花石,光涵濯锦流。漾色随桃水,飘香入桂舟。别有仙潭菊,含芳独向秋。”那情调和何逊的这首诗自是大不相同了。杜甫《发潭州》诗亦云:“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宋代范温极力称赞这两句诗“亦极绮丽,其摹写景物,意自亲切,所以妙绝古今。”(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话》引《诗眼》)可是他不知道诗圣杜甫正是从何逊那里“偷”来的。这大概就是黄庭坚所说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吧。殊不知何逊的这两句诗原本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创作背景

据《梁书》《南史》何逊传,逊在建安王萧伟幕府掌记室事。天监九年(510年)六月,萧伟出为江州刺史,逊从镇江州,犹掌书记。后被举荐给梁武帝萧衍,与吴均俱得宠幸。后稍失意,武帝遂云:“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信则异矣!”从此便疏远了他。后逊迁安西将军、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不久即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归家服丧。而安成王萧秀进安西将军有两次:一在天监七年八月,一在天监十三年春正月。据诗意推测,疑当为天监十三年(514年)春,萧秀复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郢州刺史之时,何逊因被梁武帝疏远,故情绪低落,转而思归而创作这首诗。

名家点评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首六句是谦抑语,亦是傲语、讥诮语,怀才不遇之感在‘屑屑身事微’一语露出。‘轻年月’‘惜光辉’逼真写出少老两般心境。思今抚昔,事事可叹,因‘惜’而生悔意。后十句转入赠旧友正题,望乡怀友,行途越远而思情越切。前人评何逊诗歌,‘清巧多形似之言,恨其每病苦,卒饶贫寒气,不及刘孝绰之雍容也。‘’(见宋曾慥编《类说》卷四四)本篇兼有这两方面特点,又以警句胜。‘寒气’也是一种风格,不足以定优劣。”

猜你喜欢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

宋代 • 文天祥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筑城行

宋代 • 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无斋记

清代 • 刘大櫆

横目二足之民,瞀然不知无之足乐,而以有之为贵。有食矣,而又欲其精,有衣矣,而又欲其华;有宫室矣,而又欲其壮丽。明童艳女之侍于前,吹竽之筑陈于后,而既已有之,则又不足以厌其心志也。有家矣,而又欲有国;有国矣,而又欲有天下;有天下矣,而又欲九夷八蛮之无不宾贡;九夷八蛮无不宾贡矣,则又欲长生久视,万历祀而不老。以此推之,人之歆羡于宝贵佚游,而欲其有之也,岂有终穷乎?古之诗人,心知其意,故为之歌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夫不自明其一身之苦,而第以苌楚楚可怜 之无知为乐,其意虽若可悲,而其立言则亦既善矣。

余性颛而愚,于外物之可乐,不知其为乐,而天亦遂若顺从其意。凡人世之所有者,我皆不得而有之。上之不得有驰驱万里之功,下之不得有声色自奉之美,年已五十余而未有子息。所有者,惟此身耳。呜呼!其亦幸而所有之惟此身也,使其于此身之外而更有所有,则吾之苦其将何极矣;其亦不幸而犹有此身也,使其并此身而无之,则吾之乐其又将何极矣。

旅居无事,左略右史,萧然而自足。啼饥之声不闻于耳,号寒之状不接于目,看碟以为无知,而因以为可乐,于是“无”名其斋云。

昔谢自然欲过海求师蓬莱,至海中,或谓自然,“蓬莱隔弱水三十万里,不可到。天台有司马子微,身居赤域,名在绛阙,可往从之。”自然乃还,受道于子微,白日仙去。子微著《坐忘论》七篇,《枢》一篇,年百余。将终,谓弟子曰:“吾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尝有真灵降焉。今为东海青童君所召。”乃蝉脱而去。其后,李太白作《大鹏赋》云:“尝见子微于江陵,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元丰七年冬,余过临淮,而湛然先生梁公在焉。童颜清澈,如二三十许人,然人亦有自少见之者。善吹铁笛,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乃作《水龙吟》一首,记子微、太白之事,倚其声而歌之。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净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晻霭,有云驾、骖风驭。

行尽九州四海,笑纷纷、落花飞絮。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八表神游,浩然相对,酒酣箕踞。待垂天赋就,骑鲸路稳,约相将去。

五岳祠盟记

宋代 • 岳飞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何逊
简介描述:

何逊(约472年-约519年),字仲言,人称“何记室”,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中国南朝梁诗人。

何逊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智力超凡,有“神童”之称。8岁时能作诗,20岁时被举为秀才,受到范云、沈约称赏。后何逊入梁,起家奉朝请,迁建安王萧伟水曹参军。天监十二年(513年),何逊为安成王萧秀参军。返京后,授何逊为水部员外郎。不久,又转任庐陵王萧续记室,随府江州。约于天监十八年(519年)逝世。

何逊文采斐然,颇得时誉。其文章与刘孝绰齐名,时谓“何刘”,诗与阴铿并称,别号“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著有《石头答庾郎丹诗》等。除诗以外,还有数篇辞赋和骈文传世,其中《为衡山侯与妇书》较为独特,寄书闺阁,辞藻绮艳,堪为香奁绝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