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多年交游彼此相亲相随,辞别众友心中若有所失。
此行远去有如东泻之水,水既东流哪有西归之日。
无情苦雨彻夜滴沥空阶,拂晓时分灯光暗照离室。
相对而悲各自停杯罢饮,未知何日有谈心促膝时。
这首诗通篇在写一个“悲”字,但这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衬托人的依恋之情,那种悲的气氛渲染得越足,这种依恋之情就越突出,感情的分量就越重。
开头四句,一气呵成。开头一句写与朋友多年相处,一个“共”字,可以知道这相处是多么合契,也隐含有一种追忆和怀恋之情;第二句一转,“一旦辞群匹”,一旦和这群相处多年的朋友离别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那种感受已可想而知,更何况岁月悠悠,似东流之水,而又“未有西归日”,这种忧伤的心情就愈甚了。不难体会出诗人情感的递进是很有层次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这两句,历来得到诗评家们的赞赏,是“一诗之骨”。本来与群朋喝酒话别,该是挺热闹的,但现在连雨滴台阶的声音都很清晰,可见大家都没说话,此时大家的心情,正像夜雨空阶那样,显得那么凄冷、寂静。朋友惜别叙谈一直到亮,马上就要分手了,那种离别悲伤的黯淡情绪紧紧地攫住大家,此时诗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诗人很巧妙地把浓浓的情融进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情景交融的意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有了这两句,后两句“收”就显得自然熨贴:“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因不知何时能相会而悲,因悲而罢酒,互相倾诉着各自别离的情怀,人物的情态犹在眼前。还值得一提的是,“何时共促膝”句与前面的“未有西归日”句在抒发的情感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是不同的。前一句更多的只在“常理”上的悲,多年的朋友要分别,而且不知何时再相见,这悲是人所共有的,而后一句,是朋友在一起话别了一个通宵之后,马上就要分手了,一种失落感马上就会引起“何时同促膝”的感叹,这是切肤之悲。诗到此戛然而止,但诗的意绪却仍缭绕不绝。
诗中表现了何逊对老朋友热烈真垫的感情。其中“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成为后来广泛传诵的名句。
何逊曾作庐陵王记室,庐陵千军府设在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此诗当作于赴江州时,是写他赴任前与故友夜别时的情景。考何逊从镇江州,共有两次:第一次在天监九年(510年)六月,建安王萧伟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何逊仍从掌书记。第二次在天监十六年(517年)六月,庐陵王萧续出为江州刺史,何逊以记室复随府江州。不久即去世。据诗意推测,此诗当作于第一次从镇江州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讦者为之,则苟钩釽析乱而已。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蘋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寒气暗侵帘幕,孤负芳春小约。庭梅开遍不归来,直恁心情恶。
独抱影儿眠,背看灯花落。待他重与画眉时,细数郎轻薄。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