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傍晚的烟霞在遥远的岸边升起,将要落山的太阳照在平静的江面上。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欣赏江上的晚景,暂时化解了离乡带来的忧愁。
旷野中广阔的沙滩在江流涯岸聚合,山峦间连绵起伏的缭雾冉冉浮荡。
远行的我止不住落下了伤心的眼泪,久久的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归船。
早在晋初的左思,就表达了六朝人对山水的美学观点:“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六朝人看来,自然山水比“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的音乐,更能渲泄人内心的痛苦,产生审美愉悦。因此,六朝人不仅创立了山水诗派,而且真正创造了山水的意境美。何逊这首《慈姥矶》正是如此。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在这里,山水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在羁旅思乡的忧愁中,诗人信步来到江边,眼前蓦地出现了一派轻柔静谧、的丽多彩的暮天景象:蔼蔼而升的暮烟,宛如轻风托起一块白纱,婀娜娇柔、奇幻多姿、朦胧淡远。宁静的江面上,艳丽的夕阳撒下一片红宝石,晚风徐来,波光粼粼、光彩夺目。大自然敝开她那母亲般的怀抱,轻轻拥抱抚慰着游子弧独的心灵。在这一瞬间,诗人暂且忘记了羁旅的忧愁和悲伤,只觉得内心一片恬静和安然。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随着诗人心情的豁然开朗平舒,自然境象也随之阔大展开起来。诗人遥看一望无边的沙岸和重叠起伏的山雾,不由心旷神怡,如醉如痴。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江面上出现了一叶归舟。它使诗人陡然回到现实中来,又沉浸在不尽的思乡忧愁。
陆时雍曰:“何避以本色见佳,后之采真者,欲之不及”。这可谓切中肯肇,概括了何逊创作的美学特征。从这首《葱姥矶》可以看出,何逊的山水诗,善于以猜丽浅近的文辞,状写触日可见的自然景物,并在其中寄高深擊真切的人生感谓,读之使人党得“语近情遥”,“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美学推崇的最高境界。因此,何逊清新隽永的山水诗深为人们喜爱。齐梁时代虽然崇尚绮文风,但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就称,每读何诗“一日复,犹不能已”而后代有些评论家,更是将何逊与谢眺、陶濬、鲍照相提并论,显示出对何诗的特别赏爱。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辞家远行,友人送他到慈姥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北)后即乘舟归去,诗人远望友人归舟,思乡之情油然浓烈起来而写下这首诗。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太湖万穴古山骨,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