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姥矶

南北朝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白话译文

傍晚的烟霞在遥远的岸边升起,将要落山的太阳照在平静的江面上。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欣赏江上的晚景,暂时化解了离乡带来的忧愁。

旷野中广阔的沙滩在江流涯岸聚合,山峦间连绵起伏的缭雾冉冉浮荡。

远行的我止不住落下了伤心的眼泪,久久的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归船。

词语注释

  1. 慈姥矶:地名,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北四十里,突出于长江中。矶,突出于水边的山石。
  2. 遥岸:远处的江岸。
  3. 安流:流淌着的平静的江水。
  4. “野岸”句:傍晚时与友人一起来欣赏江景,使自己暂时去掉了离别家乡的忧愁。解,去掉。去,离开。
  5. 平沙:广阔的沙原。
  6. 连山:连绵不断的山峦。
  7. 客:飘泊在外的人,作者自指。
  8. 已:停止。

作品赏析

早在晋初的左思,就表达了六朝人对山水的美学观点:“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在六朝人看来,自然山水比“悲音不共声,皆快於耳”的音乐,更能渲泄人内心的痛苦,产生审美愉悦。因此,六朝人不仅创立了山水诗派,而且真正创造了山水的意境美。何逊这首《慈姥矶》正是如此。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在这里,山水的境界与人生的境界是相通的。在羁旅思乡的忧愁中,诗人信步来到江边,眼前蓦地出现了一派轻柔静谧、的丽多彩的暮天景象:蔼蔼而升的暮烟,宛如轻风托起一块白纱,婀娜娇柔、奇幻多姿、朦胧淡远。宁静的江面上,艳丽的夕阳撒下一片红宝石,晚风徐来,波光粼粼、光彩夺目。大自然敝开她那母亲般的怀抱,轻轻拥抱抚慰着游子弧独的心灵。在这一瞬间,诗人暂且忘记了羁旅的忧愁和悲伤,只觉得内心一片恬静和安然。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随着诗人心情的豁然开朗平舒,自然境象也随之阔大展开起来。诗人遥看一望无边的沙岸和重叠起伏的山雾,不由心旷神怡,如醉如痴。然而,就在这一瞬间,“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江面上出现了一叶归舟。它使诗人陡然回到现实中来,又沉浸在不尽的思乡忧愁。

陆时雍曰:“何避以本色见佳,后之采真者,欲之不及”。这可谓切中肯肇,概括了何逊创作的美学特征。从这首《葱姥矶》可以看出,何逊的山水诗,善于以猜丽浅近的文辞,状写触日可见的自然景物,并在其中寄高深擊真切的人生感谓,读之使人党得“语近情遥”,“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美学推崇的最高境界。因此,何逊清新隽永的山水诗深为人们喜爱。齐梁时代虽然崇尚绮文风,但当时的文坛领袖沈约就称,每读何诗“一日复,犹不能已”而后代有些评论家,更是将何逊与谢眺、陶濬、鲍照相提并论,显示出对何诗的特别赏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辞家远行,友人送他到慈姥矶(在今安徽当涂县北)后即乘舟归去,诗人远望友人归舟,思乡之情油然浓烈起来而写下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清·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六:“有起有合,居然律也。乃起者非起,合者非合,一从《三百篇》来。太白间能用此,余人不知。”
  •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三:“已不能归,而望他舟之归,情事黯然。”

猜你喜欢

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宋代 • 陆游

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送江陵薛侯入觐序

明代 • 袁宏道

序袁宏道当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张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庄氏所谓养虎者也。猝饥则噬人,而猝饱必且负嵎。吾饥之使不至怒;而饱之使不至骄,政在我矣。”已而果就约。至他郡邑,暴横甚,荆则招之亦不至。

而是时适有播酋之变。部使者檄下如雨,计亩而诛,计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驿者哭于邮。而荆之去川也迩。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处。侯谕父老曰:“是釜中鱼,何能为?”戒一切勿嚣。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诸征调皆缓其议,未几果平。

余时方使还,闻之叹曰:“今天下为大小吏者皆若此,无忧太平矣。”小民无识,见一二官吏与珰相持而击,则群然誉。故激之名张,而调之功隐。吾务其张而不顾其害,此犹借锋以割耳。自古国家之祸,造于小人,而成于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祸以来,识者之忧,有深于珰与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纯用攻伐之剂,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观侯之治荆,激之耶,抑调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贪功幸名之药毒天下也审矣。

侯为人丰颐广额,一见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试事分校省闱,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识卓绝,其为文骨胜其肌,根极幽彻,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赏识其俊者。余弟质直温文,其文如其人,能不为师门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谓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举。略述其大者如此。汉庭第治行,讵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呜呼。使逆珰时不为激而为调,宁至决裂乎?谁谓文人无奇识,不能烛几于先也。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宋代 •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樊川吾所爱,老我莫能俦。二年鞍马淇上,来往更风流。梦里池塘春草,却被鸣禽呼觉,柳暗水边楼。浩荡故园思,汶水日悠悠。

洛阳花,梁苑月,苦迟留。半生许与词伯,不负壮年游。我亦布衣游子,久欲观光齐鲁,羁绁在鹰韛、早晚西湖上,同醉木兰舟。

临江仙·倦客如今老矣

宋代 • 史达祖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可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

何逊
简介描述:

何逊(约472年-约519年),字仲言,人称“何记室”,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孙,中国南朝梁诗人。

何逊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智力超凡,有“神童”之称。8岁时能作诗,20岁时被举为秀才,受到范云、沈约称赏。后何逊入梁,起家奉朝请,迁建安王萧伟水曹参军。天监十二年(513年),何逊为安成王萧秀参军。返京后,授何逊为水部员外郎。不久,又转任庐陵王萧续记室,随府江州。约于天监十八年(519年)逝世。

何逊文采斐然,颇得时誉。其文章与刘孝绰齐名,时谓“何刘”,诗与阴铿并称,别号“阴何”。何逊诗多写酬唱赠答、离别相思、山水风物等,著有《石头答庾郎丹诗》等。除诗以外,还有数篇辞赋和骈文传世,其中《为衡山侯与妇书》较为独特,寄书闺阁,辞藻绮艳,堪为香奁绝作。

何逊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