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柳·隋堤远

宋代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白话译文

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看见人们分手道别,愁苦就油然而生,更何况是送别友人的自己呢?

站在高高的城楼看着友人远去,伫立良久,从日落到月出。月亮已经挂上西城的天空,依着城楼望了又望,内心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这皎洁美丽的月亮,陪伴着你行千里。

词句注释

  1. 隋堤柳: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所植的柳树。唐罗隐有《隋堤柳》诗。
  2. 路尘:道路上飞扬的灰尘。
  3. 柳桥:柳荫下的桥。古代常折柳赠别,因泛指送别之处。
  4. 分袂:离别;分手。 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5. 关情:掩饰感情;动心,牵动情怀。斜照:斜阳。新月: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
  6. 倚望:徙倚怅望。
  7. 亭亭:形容耸立高远:浮云亭亭如车盖。

作品赏析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

总的说来,通首词没有刻画送别情事,更没有刻意作苦语,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全词也没有点明双方身份、关系,被称作“君”的甚至未直接露面,但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给读者以明确的暗示。词的语言明快素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此调即双调的《忆江南》。词中写的是别情,调名“江南柳”兼关题意。通首作女子口吻。

此为送别词。词中未具体刻画送别情事,而是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别情,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将别情抒写得极为深挚。全词语言素朴明快,情调清新健康,风格别具特色。

猜你喜欢

采桑子·片风丝雨笼烟絮

明代 • 夏完淳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近现代 •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初月

唐代 • 李白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一咏诗。

寄蜀中薛涛校书

唐代 • 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岁暮到家

清代 •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张先
简介描述: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5]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天圣八年 (1030年),张先与欧阳修同榜进士。张先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任吴江知县。康定二年(1041年)为嘉禾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时,辟为通判。皇祐四年(1052年)张先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治平元年(1064年)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 并与一些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过着优游的生活。晚年与梅尧臣、欧阳修、赵抃、苏轼等交游酬唱,创作至老不衰。元丰元年(1078年),张先卒,年八十九。

张先自幼受家学薰陶,40岁时已有文名,曾为人写《归安县令戴公生祠记》。张先的词,就内容而言,多是反映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词中的主角多为风尘女子。写长调“多用小令做法”(夏敬观手批《子野词》)。在宋初小令向长调过渡的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透露出了宋初词风转变的某些信息。张先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