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行

宋代刘克庄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木作楼橹。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白话译文

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

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

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

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

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

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

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词句注释

  1. 杵:筑土的木锤。
  2.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3.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
  4. 萧疏:稀疏冷落。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题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远徙他乡了?布,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哪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在诗中,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全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最有说服力。这首诗鞭笞的不仅仅是筑城的地方官员。那“忧边”的丞相,不管有无需要,不顾人民死活,只要筑城就给以奖掖提拔,虽无一贬词,却也昏庸可见了。

创作背景

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作者关心祖国命运,但在政治上却屡受打击,被贬斥出守外郡。诗人在出守外郡的途中经过边疆,目睹了人民因官府强迫筑城而致家破人亡的景象,心中激愤不已,因此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猜你喜欢

临江王节士歌

唐代 • 李白

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

吴云寒,燕鸿苦。

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悲秋泪如雨。

白日当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

壮士愤,雄风生。

安得倚天剑, 跨海斩长鲸。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唐代 • 李世民

拂霞疑电落,腾虚状写虹。

屈伸烟雾里,低举白云中。

纷披乍依回,掣曳或随风。

念兹轻薄质,无翅强摇空。

十六夜玩月

唐代 • 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殿前欢·客中

元代 • 张可久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凤箫吟·锁离愁

宋代 • 韩缜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长行长在眼,更重重、远水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遍绿野,喜游醉眼,莫负青春。

刘克庄
简介描述: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 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文章家、诗论家。

刘克庄于嘉定二年(1209年)以门荫补将仕郎,调靖安主簿,更名克庄。后历任州府属官、建阳县知县、枢密院编修官等职。至淳祐四年(1244年)起为江东提刑。淳祐六年(1246年),宋理宗因其久有文名,赐刘克庄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淳祐十一年(1251年),刘克庄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迁起居舍人兼侍讲。后授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景定三年(1262年),除权工部尚书,升兼侍读。景定五年(1264年),除焕章阁学士守之职致仕。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刘克庄授龙图阁学士,次年,以疾卒。

刘克庄与刘过、刘辰翁并称“三刘”。刘克庄为江湖派重要作家,又是后期辛派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其爱国豪情与雄放风格统一,不受格律局限,散文化句式与议论化倾向发展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刘克庄兼擅诗、文、词各体,尤以诗歌影响为大,有4500余首诗传世。著有《戊辰即事》《苦寒行》《九日》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