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宋代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白话译文

初春的早晨在藤床纸帐这样清雅的环境中醒来,却有一种说不尽的伤感与思念。此时室内唯有时断时续的香烟以及香烟灭了的玉炉相伴,我的情绪如水一样凄凉孤寂。《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

门外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门内伊人枯坐,泪下千行。明诚既逝,人去楼空,纵有梅花好景,又有谁与自己倚阑同赏呢 ?今天折下梅花,找遍人间天上,四处茫茫,没有一人可供寄赠。

词句注释

  1. 孤雁儿:《孤雁儿》原名《御街行》。《古今词话》无名氏《御街行》词有“听孤雁声嘹唳”句,故更名《孤雁儿》。
  2. 藤床:藤条编织的床。纸帐:茧纸做的帐子。
  3. 佳思:好心情。
  4. 沉香:薰香的一种。玉炉:玉制的香炉或是香炉的代称。
  5. 三弄:即“梅花三弄”,古代笛曲名,或称“梅花引”。
  6. 梅心惊破:指梅花闻笛而心伤。
  7. 春情意:喻指当年夫妻情深。
  8. 萧萧地:淅淅沥沥。地,语助词。
  9. 吹箫人去:《列仙传》:“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此言其夫赵明诚之去世。
  10. 肠断:这里形容因丧夫而悲伤之极。《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馀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
  11. 一枝折得三句:化用陆凯《赠范晔》诗意。折梅相送,丈夫故去,所以说没人堪寄。

作品解析

此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纸的代称)作帐罩之。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杳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创作背景

侯健、吕智敏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作者把梅作为寄托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名家点评

  • 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从王半塘《漱玉词》本《历代诗徐》调名《御街行》、《梅苑》、《花草粹编》并作《孤雁儿》、《梅苑》附有序文:“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按此词乃悼亡之词,序文与原意无涉,且清照咏梅之作颇多,所云试作一篇,亦不合,因不录序。
  • 侯健、吕智敏《李清照诗词评注》:这是一首悼亡之作,约写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逝世后。序中说明这是一首咏梅词,实际上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从表达上看,是把梅作为全词的线索,着力描写了丈夫去世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情。
  • 罗忼烈:易安《孤雁儿》咏梅词序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此意大类薛能《折杨柳》诗序,而其词不过云:“(略)”。词语陈熟,内容单调,且其所以病少游者皆有之,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谓其词“究苦无骨”者是也。不识何以自负至此?
  • 罗敏中:这是一首悼亡词。其时赵明诚已逝世几年,李清照痛定思痛,哀感转为深沉涵蕴,哀思绵绵不绝,任何一件细小的事物都可以勾起她对亡人的怀念。因此,从室内的藤床纸帐、玉炉沉香到室外的阵阵笛声、潇潇春雨都被她借用来作了抒发感情的“道具”:寒炉断香是正面借用,表达思春情意的笛声是反面借用(反衬),形成了这首词在表现方法上借物(景)抒情的最大特色。这里的基调、气氛与《声声慢》是一致的,而以春景春情来反衬自己的丧夫之痛,则更见其悲戚之深。

猜你喜欢

惜双双·溪桥寄意

宋代 • 张先

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

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

送人

唐代 • 杜牧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

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咏石牛

唐代 • 李白

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

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滴浑身有汗流。

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

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蓦山溪·湖平春水

宋代 • 周邦彦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云渐起。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未已。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个甚,烟雾底。独爱莼羹美。

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金朝 • 赵秉文

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澹澹长空今古梦,只有归鸿明灭。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李清照
简介描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