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怨·东风急

唐代牛峤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帷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白话译文

正是春风劲吹的时候,我们却依依惜别频频执手,人去楼空春仍在,我真怕独入闺楼。残雨淋湿了路边的青草,飘来骏马远去的嘶吼。

我久久地倚门伫立,多少话儿涌上心头。薄情的郎君你可知道,我的泪水在和着妆粉流。

词句注释

  1. 花时:花开时节。手频执:多次执手,表示惜别依依之情。
  2. 罗帷:丝制帷幔。
  3. 马嘶:马嘶鸣。春芜:春天的草野。春芜,一作“香草”。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女子对薄情郎分别时的寄语。开头三句写分别时的凄苦。“马嘶”二句写行者远去,送者伫立。最后是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寄语,意在以痴情感动男子。这写出了封建时代被侮辱的女子的共同心理与命运。

这是一首闺中词,咏女子盼望情郎不归的怨恨。从体式看,这是一首小令,单调不分开。从情节结构看,它包含三层意思:一忆惜别,二叙等待,三寄情思。每层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留下大块想象余地。词的发端运用追忆手法,以突兀而来的“东风急”领起,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东风劲吹,百花争艳,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在此良辰美景,一对情人双手紧握,离别在即。那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万语千言之情,全从这个富有动作性的“频”字中传达出来。两情是何等的深挚、热切。“东风”、“花时”,点明了“惜别”的物候和时令。作品以美好的景致和环境,反衬离愁凄恻之情,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第三句补上一笔,正面点出“愁”来。这个“愁”字,把女主人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情态和心境写出来了。而“独人”,更点出她从此孤居寂寞的处境。正当她沉浸在痛苦的回忆时,突然远处传来了马嘶声。“倚门立”应“马嘶”,为有所盼的动作。不言而谕,以为“郎骑青骢马”归来了。但竟不所愿,门外只见“残雨春芜湿”。此句当从杜诗“雨露洗春芜”化出。牛词用此,语意双关,既点明此时此际的实景: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雨水,春草都沾湿了;又隐喻这位女子暗暗抽泣,泪痕斑斑,如同残雨。“马嘶”声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倍增其凄楚之情。难怪她要责骂那个无情无义的“薄情郎”了。

牛峤此词在布景造情、章法安排、选调用韵等方面,颇具特色。它以女主人公“倚门立”为轴心,思路朝两个方向延伸:一是对往事的追忆、惜别的难舍,勾画出一幅情深似海的“惜别图”,切望情人归来的思想基础。一是对未来的思考,遥寄相思的深沉,倾诉别后的情怀。哀怨、惆怅、失望、期待各种思绪错综交织,弹出一曲“诉衷情”。今朝与昔日沟通,景物是个触媒。此时眼前所见的“春芜”,触发往日彼时的“花时”;由“残雨湿”引出“和泪泣”,又从昔时的“手频执”,反照今日的“薄情郎”。而“薄情”却从“马嘶残雨春芜湿”的写景中透露出消息。俞陛云说此词“情调凄恻”。其实不甚然。“马嘶”声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喜讯,但她不灰心,不气馁,不从此罢休,相反,她仍然充满信心,寄予希望,托人捎信,一吐衷情为快。“粉香和泪泣”,与李煜《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有类似之处,但李词写得切直显露,牛词则柔中藏刚,绝望中隐含着希望,纤弱中带着一股劲气。有怨愤,有离恨,但更表现了她的痴顽、执着和追求。

用入声韵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此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六韵:急、执、入、湿、立、泣。入声韵气急而短促,它与离妇等待情郎归来急切之情、失望之怨和厚笃痴顽之性甚相吻合。

名家评价

  • 沈雄《古今词话·词评》引陆游:“《望江怨》为闺中曲,是盛唐遗音。”
  • 汤显祖评《花间集》:“‘一庭疏雨湿春愁’、‘马嘶残雨春芜湿’,皆集中秀句。‘湿’字俱下得天然。”
  • 许昂霄《词综偶评》:“有急弦促柱之妙。”
  •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昔人情语艳语,大都靡曼为工。牛松卿《西溪子》云:‘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处,翠蛾愁,不抬头。’《望江怨》云:‘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帷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繁弦促柱间有劲气暗转,愈转愈深。此等佳处,南宋名作中,间一见之。北宋人虽绵博如柳屯田。顾未克办。”
  • 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引郑文焯:“文情往复,杂写景中,致足讽味。”
  • 《五代词选释》俞陛云:“当花时春好,而郎偏远出,临岐执手殷勤,留君不住,看驱马向平芜而去。懒入虚帏,姑立门前凝望,泪痕湿粉,而行者已遥,惟有寄语使知,以明我之相忆耳。三十五字中次第写来,情调凄恻。”

猜你喜欢

送裴侍御归上都

唐代 •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满江红·金陵乌衣园

宋代 • 吴潜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9趁芳时,休虚掷。

建昌江

唐代 • 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代 •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漫成一首

唐代 •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牛峤
简介描述: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延峰,祖籍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后徙狄道(今甘肃临洮)。唐宰相牛僧孺之孙。中国唐末五代时期词人、官员。

牛峤于僖宗乾符五年(878年),登进士第。历官拾遗、补阙、尚书郎。光启三年(887年),游梓州,题诗陈子昂书台。大顺二年(891年),入王建西川幕府为节度判官。及前蜀开国,拜给事中,卒。

牛峤诗学李贺,博学有文,当时以歌诗著名,有《牛峤歌诗》3卷,已佚。其尤善词,《花间集》录存32首。其词善制小令,多写闺情,莹艳缛丽,风格与温庭筠相近。《梦江南》2首,一咏燕,一咏鸳鸯,咏物而寄托人情,写闺中人幽怨,为后来的咏物词提供了抒情范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