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唐代岑参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白话译文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词句注释

  1. 焉耆:指焉耆都护府,为安西四镇所辖都护府之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终南别业:指岑参在长安东南终南山所居住的高冠别业。别业,即别墅。
  2.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
  3. 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4. 虏: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5. 鼓鼙: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鼙,鼓的一种。
  6.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
  7. 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作品赏析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创作背景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此诗当为诗人于天宝九载秋天行役于焉耆时作。

名家评价

  •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此时诗多写哀怨之音、寄愁之语,风动于情而骨气稍弱,略有阮籍诗风格。但岑参诗婉转却不冶媚,秀丽而不绮靡,浑涵深厚,浏亮隽永,自是一种风情。诗人不刻意描写细物细景,而以情荡之,情景交融,相摩相激,颇耐人咀嚼。此诗前四句即表现出这种特点,诗人未尝工笔细描塞外风光,而以笛、冰、云、天,四字尽之,又以乡愁和乡愁引起的孤寂感统贯,景之渺远广阔,飘荡东西,不可捉摸,正烘托了诗人弥天又难以细说的复杂心绪,空白处很多,引人联想。后四句有些落入旧套,“梦”的意象于诗中常出现,但亦可理解诗人乡情深沉、魂牵梦绕之状。

猜你喜欢

龙标野宴

唐代 •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浣溪沙·旅情

清代 • 文廷式

畏路风波不自难,绳床聊借一宵安,鸡鸣风雨曙光寒。

秋草黄迷前人渡,夕阳红入隔江山。人生何事马蹄间?

西江月·平山堂

宋代 •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温泉赋

两汉 • 张衡

阳春之月,百草萋萋。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洛神井,风中峦,壮厥类之独美,思在化之所原,美洪泽之普施,乃为赋云:

览中域之珍怪兮,无斯水之神灵。控汤谷于瀛洲兮,濯日月乎中营。荫高山之北延,处幽屏以闲清。于是殊方交涉,骏奔来臻。士女晔其鳞萃兮,纷杂遝其如烟。

乱曰: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蒸人,懿厥成兮。六气淫错,有疾疠兮。温泉汨焉,以流秽兮。蠲除苛慝,服中正兮。熙哉帝载,保性命兮。

征部乐·雅欢幽会

宋代 • 柳永

雅欢幽会,良辰可惜虚抛掷。每追念、狂踪旧迹。长只恁、愁闷朝夕。凭谁去、花衢觅。细说此中端的。道向我、转觉厌厌,役梦劳魂苦相忆。

须知最有,风前月下,心事始终难得。但愿我、虫虫心下,把人看待,长以初相识。况渐逢春色。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

岑参
简介描述:

岑参(公元715~770年),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因做过嘉州都督,故后人称“岑嘉州”。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僚佐,后在天宝末年赴北庭,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其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东归,经杜甫等举荐为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入蜀,初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僚属,后任嘉州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东归受阻,寓居于蜀。大历四年(769年)岁末,卒于成都。

岑参的诗远近传播,影响广泛。早期诗歌多为写景、纪游、赠答、送别和嗟叹仕途不遇之作,其中写景之作诗风奇峭清丽,如《暮秋山行》《高冠谷口招郑鄠》《初授官题高冠草堂》等,清丽俊逸,造意炼语俱奇;《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等送别诗亦为抒情佳篇。岑参因边塞生活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亦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这些诗色调雄奇瑰丽,充满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其边塞诗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其诗集最初由杜确于岑参殁后30年编成,凡8卷。后陈铁民、侯忠义和刘开扬亦为其作有《岑参集校注》和《岑参诗集编年笺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