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弹铗西来路

宋代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白话译文

我像那个不得志的冯谖一样弹铗而歌,一路西来。行色匆匆地走了十天,一路上几番风雨,坎坷难行。梦中寻找秋天却不见它的踪迹,不想秋天已经来到了这平芜远树上了。秋日南飞的大雁起起落落,而我的家园山河又在哪里呢?西风万里,将我这个羁客的双鬓染上了霜色,对着镜子,我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容颜苦笑,青春时光终究还是逝去了。

而我这个壮志男儿却依然功业未成。想当年,自己也曾像祖逖一样悲歌击楫,立誓收复中原,酒酣箕踞,悲愤世事。我腰间别着三尺寒光闪耀的宝剑,时不时地在夜里挑灯细看,那时候的心情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要呼唤出那个善写风雨的杜少陵,让他为我写下对江东渭北的相思。我将高唱此歌,以解此怅十艮,安慰我天涯羁旅的忧思。

词句注释

  1. 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客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着铗歌《归来》。铗:剑。
  2. 芜:荒废、杂乱。
  3. 雁信:雁儿传信。
  4. 把:拿
  5. 菱花:镜子。
  6. 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说是击筑悲歌。击筑悲歌:《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
  7. 箕踞(jī jù):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
  8. 更:怎能。
  9. 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
  10. 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
  11. 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2. 羁旅:客居异乡。

作品赏析

上片开头四句直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作者运用“弹铗”的典故,写出自己浪迹江湖依人作客而得不到主人重视所产生的愤恨。因此才怀着愁苦,冒着辛苦而西来,足见其处境的可悲。从而也唤起他对家乡的思念。“梦里寻秋”四句承“西来路”,说他在外地漂流,梦里也思念家乡,寻找家乡的秋色,却一直未见到,醒来只见秋色在远离家乡的“平芜远渚”。这种想见的却见不到,真正见到的又不是想见到的家乡景物的矛盾,表达了思乡之切。因而不禁使他发出“家山何处”的慨叹,表示对流浪生活的极度苦闷。“万里西风”两句则直写漂泊生活的悲凉。在萧瑟的西风中奔波,弄得颜容也憔悴不堪,他想摆脱这种现状;“自笑”便是对这种生活的嘲弄和否定。作者并非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是家乡留不住他。“留不住”两句交代别离家乡浪迹江湖的原因和时间。他如此思念家乡,但家乡能留住他。实际是朝廷不采纳他的抗金方略,出于愤慨而离开家乡的,只是不便直言而已。因此他离乡是隐含着政治上的原因的。委婉地透露他对国事的关怀。

下片从眼前的可悲处境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恨。换头三句追忆当年自己力主抗金北伐的豪情,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这的确是令人赞赏的。“男儿事业无凭据”,在他看来,男儿大丈夫就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作者自比于东晋时北伐中流击桨发誓的祖逖,表明自己是有恢复中原的决心和行动的,也是时刻向往的。只是如今尽管杀敌报国的雄心不减当年,腰佩宝剑,还“时解挑灯夜语”,却仍是得不到重用。时光流逝,人渐衰老,生活又穷困潦倒、到处漂泊,再不能上前线去抗金了,使他忍不住“对灯花弹泪”。眼前的状况与“当年悲歌击楫”的豪情相对照,真是满腔悲愤无处倾吐。所以他在结尾四句中又以李白自比,希望有像杜甫那样的能人,理解他,同情他,并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乡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恨,以安慰他这颗旅居异乡人的心。从这样的期望中展示他长期漂泊在外的深深怨恨。

创作背景

刘过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平生以匡复天下,一统河山为己任。他力主北伐,曾上书宰相,痛陈恢复中原的方略,但却不被苟且偷安的当政者所采纳。他自己也屡试不第,一生布衣。因此他浪迹江湖,先是南下东阳、天台、明州,北上无锡,姑苏、金陵;后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石、池州、九江、武昌,直至当时南宋前线重镇襄阳。这首《贺新郎》大约写于词人西游汉沔(今武汉)时。

名家点评

  • 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治平评:这首词由首至尾,径直抒情,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从煞尾看,词很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自己郁郁衷怀的。其次,此词数用典故,但都能恰到好处:“弹铗西来路”,像随手拾取,却包容了那么丰厚的内容,非复叙事,直是抒情了。用“击筑悲歌”、“酒酣箕踞”写豪情与友谊,风貌毕现。后用杜甫诗句抒发羁旅况味,也情思隽永,妥帖自然,切合此刻自身的情怀。(《宋词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汨罗遇风

唐代 • 柳宗元

南来不作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归雁

唐代 • 杜甫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学舍记

宋代 • 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喜迁莺·晓月坠

五代 • 李煜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

啼莺散,馀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埽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宋代 •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刘过
简介描述:

刘过(1154年-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刘过的籍贯尚有争议,主要包括吉州太和说(今江西泰和县)、庐陵说(今江西吉安市)和襄阳说(今湖北樊城区)。现经考证一般认为刘过生于吉州太和龙洲(今泰和县澄江镇龙洲村),长于庐陵,去世于江苏昆山,其墓尚在。

刘过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光宗、宁宗时,以诗文会友江湖,与辛弃疾、陆游等过往甚密。他的词作,在当时有相当地位。有《龙洲集》《龙洲词》《龙洲道人诗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