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垒亭记

明代归有光

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县人争弃之。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东,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直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仁者远之。臃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社而稷之。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白话译文

从昆山县城走七十里水路,便是安亭镇,安亭镇在吴淞江岸边;地理书上有安亭江,现在已见不到这条江了。这个地方土地贫瘠,民风轻薄,县里的人都争相弃此地而迁走。我妻子的老家在这里,我独爱她老家这里居室环境安静,壬寅年我在这里读书。住宅的西边有清澈的池塘、古老的树木,有石头堆砌而成的假山。山上有亭子,登上亭子,隐隐望见吴淞江环绕着流向东方,帆船不时从废墟树梢之间驶过;华亭县的九座山峰、青龙镇的古寺佛塔,都在亭子的前方。亭子旧时是没有名字的,我给它命名叫“畏垒亭”。

庄子说:庚桑楚学得老聃的学说之后,居住在畏垒山上。他聪明伶俐的奴仆离他而去,端庄而仁爱的侍妾也远远地离开了他;剩下淳厚朴实的人与他同住,勤劳刻苦的人供他驱使。三年之后,畏垒山大丰收。畏垒山的老百姓立下神位向他祷告,把他当作土神谷神来祭祀。我住在这里,整天关门闭户,间或有两三个人从远方而来,与我一起讴歌吟咏于荆棘丛中。我的妻子耕田四十亩,适值大旱之年,用牛牵车,昼夜不停地灌水,收获颇多的粮食。用粮食酿酒数石,在寒风凄冷、树叶黄落之时,我叫儿子斟酒,登上亭子长啸,觉得很是快乐。谁远远地离我而去呢?谁与我同住而供我驱使呢?谁想为我立神位向我祷告,把我当作土神谷神来祭祀呢?于是我写下这篇《畏垒亭记》。

词句注释

  1. 昆山:今属江苏省。水行:从水路走。
  2. 安亭:在今上海市嘉定县西南。
  3. 吴淞江:一名苏州河,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经苏州、昆山、嘉定境汇合黄浦江入海。
  4. 图志:绘有地图的地理书。
  5. 今不可见:图志上的安亭江当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
  6. 土薄:土质不好。俗浇:风俗轻浮,不朴实。
  7. 予妻:指作者亡妻王氏。
  8. 闲靓(jìng):幽雅清静。靓,同“静”。
  9. 壬寅: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10. 垒:用砖石堆砌。
  11. 风帆:指帆船受风在行进中。荒墟:荒废了的村落。树杪(miǎo):树枝的末梢。
  12. 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境。青龙镇:在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古刹(chà):佛寺。刹,佛教译音词,指佛寺。浮屠:佛教译音词,指佛塔。直:同“值”,面对着。
  13. 旧:从前。
  14.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哲学家。他的思想保存在《庄子》一书中。下文转述的内容,见《庄子外篇·庚桑楚》。《庄子外篇》,一般认为非庄子本人所作,而是由他的门徒或后人写的。
  15. 庚桑楚:一名亢(gāng)仓子,旧说姓庚桑,名楚,吴人,实际上是虚构的人名。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伯阳,通称老子,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雀鹿邑县东)人,哲学家。他的思想保存在《老子》(又名《道德经》)中。得老聃之道,掌握了老子的学说。
  16. 畏垒之山:畏垒山,旧说在鲁国,实际上是虚构的山名。畏垒是一处崎岖不平的地方。
  17. 臣:仆从,这里指男仆从。画然智者:十分聪明伶俐的人。画然,有计谋的样子。去之:离开他。
  18. 妾:指女仆。絜(jié)然仁者:高尚而富于同情心的人。絜,同“洁”。
  19. 臃肿:身体肥大呆滞的样子。这里指人。之与:“与之”的倒置,下句同。
  20. 鞅掌:面貌不洁,无暇修饰。这里指人。之为使:供他驱使,为他服务。
  21. 大熟:指谷物大丰收。
  22. 尸而祝之:把他当作神并向他祷告。尸,古代祭祀时扮作祖先或神灵受祭的人。
  23. 社而稷(jì)之:把他当作土地神来礼拜。社,土地神。稷,谷神。此处和“社”字都作祭神解。
  24. 竟日:整天。
  25. 二三子:古代人称自己的学生门徒为二三子。二三为不定数。这里指来向作者求学请教的人。
  26. 讴(ōu)吟:吟唱诗文。讴,歌唱。荆棘(jí):指杂草丛生的地方。
  27. 治田:管理耕作田地。
  28. 值:碰上。
  29. 石:一石十斗,重一百二十斤。
  30. 惨栗:寒气刺骨的感觉。
  31. 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32. 忻(xīn):同“欣”。
  33. 谁为远我而去者乎:谁是轻视讥笑我的人呢?
  34. 尸祝而社稷我:谁是崇敬我的人呢?

作品赏析

归有光通过这篇《畏垒亭记》,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人情浇薄,从对待土地的态度上也可看得出来,安亭土薄,“县人争弃之”。穷愁潦倒的归有光,也如这贫瘠的土地一样,人们也是“争弃之”的。由于作者有一种被遗弃、受冷落的心境,他就很自然地想起了庄子讲的庚桑楚北居畏垒之山的故事,把宅西的一座无名之亭取名为畏垒亭,以庚桑楚自喻。庚桑楚北居畏垒山,手下的佣人都离去了,三年以后,庚桑楚在畏垒获得丰收,人们又聚拢向他表示崇敬。人们对待尚未获得成就的庚桑楚的态度,和对待这安亭的薄地、安亭的归有光的态度,如出一辙。通过反衬和比喻,归有光的悲愤心情得到充分的表达。

然而作者意犹未尽。他在文章结尾处一连用了三个疑问的排比句:“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把满腔悲愤之情泄之笔端,撕心裂肺。作者在登畏垒亭作此仰天长啸之时,用了“忻忻然”三字,更反映了他当时复杂的心情。妻子种的田在大旱之年丰收,本是令人高兴的,所以这才“呼儿酌酒”。但这喜悦的心情和周围的“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很不协调。“忻忻然”而长啸,喊出来的却是悲愤的言词和声音。带着微笑的哭,比哭更难堪、更深沉。

这篇散文用于写景的文字不多,但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映衬作者心情的幽凄环境。而末段三句排比句,飘忽凄切,在抒发感情方面起到了强烈的效果。

创作背景

归有光在科举拼搏的厮杀中,屡屡失意,不免厌倦,于是就有了归享田园之乐的向往。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卜居安亭,此文当作于此后二三年间,时作者三十七八岁。

名家点评

  • 明·张汝瑚:“亦有一种安命乐天之意。予欲取归文配陶诗,未知后世论定何如耳。”(《明八大家文》)
  • 清·姚鼐:“不衫不履,神韵绝高。”(《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
  • 清·林纾:“畏垒亭,震川专为妻家而记,而时亦未得第也,故以下语颇牢骚,此非作达之辞,愈作达愈见其牢骚处。”“文末用庄子语以己意出之,此等文最易学,亦最动目。”(林纾评选《中学古文读本》)

猜你喜欢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唐代 • 刘禹锡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题遗山诗

清代 • 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陶侃惜谷

宋代 • 司马光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

宋代 • 王禹偁

忽思蓬岛会群仙,二百同年最少年。

利市襕衫抛白紵,风流名纸写红笺。

歌楼夜宴停银烛,柳巷春泥污锦鞯。

今日折腰尘土里,共君追想好凄然。

咏永州

元代 • 陈孚

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回雁峰南三百里,捕蛇说里数千家。

澄江绕郭闻渔唱,怪石堆庭见吏衙。

昔日愚溪何自苦,永州犹未是天涯。

归有光
简介描述: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中国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南归,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二十余年,生徒常达数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后又七赴春闱,皆不第。他关心家乡水利,曾考察三江古迹,著书《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用了归有光的许多建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任内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因得罪上司被迁为顺德府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学士高拱、赵贞吉举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后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人称“归太仆”。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以老儒身份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相抗,斥其为“庸妄巨子”。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清人将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相提并论,近人则径称他们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能以情动人,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又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亦能作诗。著有《震川先生集》《易图论》《尚书叙录》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