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愁怨

宋代周邦彦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白话译文

深秋的傍晚,枫树林里的叶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样遥远。我怀着凄惨的心情,即将离别这客居的异地,回去了。举目远望,但见江面上笼罩着浓重的暮霭,宿雁的叫声是那样哀怨。在半规凉月的微光里,送行人们的参差身影,还依稀可辨。当一觉醒来,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只有半截残烛,一摊蜡泪。烫金的帘幕正在随风舒卷。户外,很响的捣衣声驱散了我最后一丝幻觉。我忽然发觉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经消失了,禁不住又悲从中来。

啊,水边的那块平地,我们最后分手的地方。还记得,当时我已是难舍难分,偏偏她还要牵着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况,此后我们只能永远怀着满腔的哀怨,却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可以预想,我们只能把深长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写在往来的书信中,或者去弹奏起一支愁肠欲断的曲子,让泪水默默她流下来。啊,这暗藏着的愁苦,这深密的感情怎样计量,只有老天才知道吧!

词句注释

  1. 风流子: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一十字,前段十二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2. 关河:关塞山河。 迥(jiǒng):辽远。
  3. 楚客:作者自称。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4. 暝(míng)霭(ǎi):傍晚的雾气。
  5. 半规:半圆形。此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6. 参(cēn)差(cī):散乱不齐貌。
  7. 泪花:指蜡泪。销:消减。凤蜡:凤凰形状的蜡烛。
  8. 金泥:以金粉饰物。
  9. 砧(zhēn)杵(chǔ):捣衣石与棒槌,指捣衣。韵:声音。
  10. 残梦:酒醒后的迷惘状态。
  11. 绮(qǐ)罗:素地花纹和有椒眼纹的丝织品,指女子衣裙。香减:衣香减弱,指恋人不在身边。
  12. 馀(yú)悲:不尽伤感。馀:不尽,未完。
  13. 亭皋(gāo):水边平地,即“楚客”与恋人分襟地。亭,平;皋,水旁地。 分襟:与分袂同义,表示别离。
  14. 难拚(pàn):难于割舍。
  15. 偏:偏偏,助词。 掩面牵衣:指昨夜恋人掩面而泣,牵衣惜别。
  16. 长结:长期郁结不散。
  17. 书:书信。
  18. 银钩:字迹,指书法笔势遒劲。
  19. 玉筯(zhù):玉石筷子,喻美人眼泪。
  20. 暗愁密意:无法言传的浓郁愁情。

作品赏析

此词写别离时的情景,开篇从首途前夕饯宴之后写起。“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表现“楚客”离开客居之地归去的凄然情怀。这三句的情景、意念及“楚客”“将归”等字面,都有意无意从楚辞《九辩》一段虚拟送别的文字化出。紧接着写“楚客”在苍茫暮色中之闻见:“望一川暝蔼,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前两句烘托离别忧伤的情绪,连雁的鸣声都显得有些悲伤。后两句由景写至人本身,半月意谓着无法圆满,恰应了离人心中的真切感受。离别的人在月下话别,离情依依的感觉亦随着文字的铺陈而散发出来。“酒醒后”以下到上片煞拍,当是写“楚客”在离开送别者以后独居旅舍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处的时间、空间都来了个大转换。“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烛泪都快销尽了,印有金泥图案的帘幕,随风舒卷,飘曳不定,在搅动“楚客”的情怀。好不容易才进入梦境,和“她”相逢,正欲互诉离情,偏偏又被响亮的砧杵捣衣声惊醒。“她”的绮罗香泽闻不到了,“她”的形象消失了,只留下梦回之后的“馀悲”。“馀悲”照应前文,可想到他的饯别之前、送别之后,梦境之中的深切悲苦。同时还能引起下片的追忆与推想,乃上串下连,前后呼应的关键词语。这段由不寐到入梦,由梦境到梦回,层层铺叙,有实有虚,深情婉转,从而更强化了“楚客”旅夜独居的孤寂感。

下片用倒叙法追忆昨宵饯别、分襟时彼此的种种不堪,在手法上属于逆挽。这一大段文字如剥笋抽丝,层层深入。在他们分手时,“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这情景已足使人禁受不了,这是第一层悲愁。如果这次分襟只是暂别,后会有期,那也可于悲愁中聊以自慰。然而这次分别是“怨怀长结,重见无期”,生离等于死别,这悲愁非比一般,这是第二层悲愁,较前推进了一层。“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想”字领起,用自己的推想使词境展开到一个新境界。虽然后会无期,如果能时通鱼雁,以寄相思,那也可略慰离怀,但这毫无用处。即使将银钩小字写满信笺,也是空写,终难解相思之苦。“断鸿声里,玉筯还垂”,想到恋人也在断鸿声里至今还流着伤心的眼泪,这里第三层悲愁。结构层层推进,抒情步步转进,曲折回环,愈转愈深,“楚客”的感情也推向了最高点。可谓层层加深写尽“暗愁密意”。这种暗密的相思之情,本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而此结云“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一发痴迷沉痛,所谓愈朴愈厚。

这首词表情达意,除借景言情外,结构上的腾挪跳荡也使别情的表达在曲折中愈加浑厚凝重。诗词典故的灵活运用、语言的富艳精工又为此词增添了一分绚丽和醇雅。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至七年(1092年),周邦彦曾客居荆州近四年,其间,他同当地的一位女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元祐七年(1092年)秋天,周邦彦将赴任溧水县令,与此女分别,因作此词。

名家点评

  •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引徐士俊评:“‘砧杵’、‘银钩’,扇对,魂芳魄艳。兼金石绮采之美,长篇不易。”

猜你喜欢

庄居野行

唐代 • 姚合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居人尽东西,道路侵垅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入水府。

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来一人耕,三人食犹饥,

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杏花天·咏汤

宋代 • 吴文英

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悴憔文园病起。

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

水调歌头·山家酿初熟

金朝 • 元好问

少室玉华谷月夕,与希颜、钦叔饮,醉中赋此。玉华诗老,宋洛阳耆英刘几伯寿也。刘有二侍妾,名萱草、芳草,吹铁笛骑牛山间,玉华亭榭遗址在焉。金堂、玉室,嵩山事。石城、琼壁,少室山三十六峰之名也。

山家酿初熟,取醉不论钱。清溪留饮三日,鱼鸟亦欣然。见说玉华诗老,袖有望忧萱草,牛背稳于船。铁笛久埋没,雅曲竟谁传。

坐苍苔,攲乱石,耿不眠。长松夜半悲啸,笙鹤下遥天。天上金堂玉室,地下石城琼壁,别有一山川。把酒问明月,今夕是何年。

楚汉两城

元代 • 王冕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徘徊望尽东南地,芦苇萧萧野水黄。

玉肌琼艳新妆饰。好壮观歌席,潘妃宝钏,阿娇金屋,应也消得。

属和新词多俊格。敢共我勍敌。恨少年、枉费疏狂,不早与伊相识。

周邦彦
简介描述:

周邦彦(1056年-1121年或1058年-1123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周邦彦自少性格疏散,但勤于读书。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在外漂流,历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职。宋哲宗亲政后,周邦彦回到开封,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一度提举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后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在南京应天府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其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近人王国维称其为“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