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有个来到濠州游历的旅行者,一次两次舀喝着淮河里的水。
据说江南的水多半带咸味,不如这里的水来得鲜又美。
春风吹皱绿波,使人感到一股中原特有旺盛的气息。
请你别舀取北岸的江水,那里边藏着多少英雄的眼泪。
南宋许多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写出了不少咏唱淮河的诗篇,借以抒发忧国之思和愤之情。诗人杨万里就曾这样写道:“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柔千方是远,中流以北是天涯。”戴复古这首诗,和杨诗一样,正如梅圣俞所说,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写客人游濠梁时的反常举动。濠梁在皖豫交界一带地方的淮河流域。游客到了此地,就像游子回到故乡;频频不断地畅饮淮河水,对此水表现了无限的深情。三、四两句写频酌的原因。当时南宋国都在临安,地处国家东南沿海地区,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这是实写,诗中的“多咸”,其内涵决不仅如此。南宋的最高统治者,他们对金人妥协退让,纳币称臣,以求编安一隅,过其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多少有爱国思想的有识之士,对他们都极为痛恨和憎恶,以至对他们所盘据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反感起来。连饮水也觉得味道不好。五、六两句,则又进一步写出淮河水为什么会那样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这是从视觉上写淮河的美,更重要的是从淮河水里体味出了浓厚的中原民族精神。看到淮河水,就像看到了中原的大好河山;饮了淮河水,就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最后两句以告戒语气出之,写得极为沉痛。淮河作为界河,中流以北,便属于金国掌管。多少爱国的志士仁人,抗击金兵的英雄豪杰,他们为祖国被践踏,被分割而啼血落泪,东流的淮河水,里边搀入了许多中原父老的珠泪,完全不忍心汲取饮入腹中。
前边已谈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蕴。从表面看,是一首山水诗。其实是借频酌淮河水来抒发诗人的爱国激情。诗中“有客”的“客”,可以把他看做就是诗人自己。另外,北宋诗人两首有名的七绝:“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种客,独立东风看牡丹。”(陈与义《牡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即景抒情,离意深沉,含蓄蕴藉,寄托了诗人的惆怅、悲愤和无限感慨。而《频酌淮河水》的手法与上边的这两诗相似,从中人们可以看出南宋诗人抒发爱国情怀的共同特点。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
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
倏凉骤暖蚕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