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述怀

宋代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白话译文

夜色深沉,风吹雨打着庭院中的芭蕉,惊人睡梦,唤起满腹新愁,纷乱如麻。

梦醒以后仍怀疑身在梦中,恰如庄周梦蝶;病愈才明白所疑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杯弓蛇影。

欲借酒浇愁而自斟自饮竹叶青,但愁未解却人先醉,脸颊上阵阵涌起酒晕;一盏明灯映照着朦胧醉眼,灯芯上自己结出灯花。

一声杜鹃的悲啼,仿佛在呼唤游子还乡,但我是郁郁居乡的失意者,并非客居他乡的游子,不须杜宇唤我归家。

词句注释

  1. 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2. 觉:犹言醒。
  3. 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相相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盖指梦幻之意。
  4. 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劲《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5. 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
  6. 晕:指酒后头晕。一说脸上泛出红晕。
  7. 银釭:灯盏。
  8. 自结花:指灯花。灯芯余烬结成花形叫灯花。旧时以灯花为喜事的先兆。
  9. 逆旅:旅舍。
  10. 杜宇:传说为古代蜀国国王,蜀人怀之,因称鹃为杜鹃。叫声若“不如归去”。

作品赏析

此诗是一首述怀诗。此时作者身在故乡,大病方苏,家事国事,萦绕心际,乃作此诗。

首句的景物描写便寓托着作者的心境。雨打芭蕉,正是当时时代情况的写照。一个“撼”字,点出狂风之势,犹如风雨飘飘中的国家时局。于是唤起作者“乱似麻”的新愁。其实,这“新愁”也是“旧愁”,只不过愁上加愁,方觉得不是往日之愁。

第三句引庄生梦蝶之典,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以及意欲超脱这种苦闷的愿望。第四句用,杯弓蛇影的典故,表现作者对国事的忧虑。此句与上句对仗颇工而巧,从两个方面写出一种心境。

第五句写借酒浇愁而难以解脱。第六句灯花自结是一种喜事的征兆,这句倘与第六句结合分析,可见作者对国势与自身前途尚怀有一线希望。杯弓蛇影的典故表达的是一场虚惊,朦胧中还存着希望。

最后两句表达思想较为委曲。借杜宇之叫声收尾,给人一种声音的实感。杜鹃所叫“不如归去”,是最能撼动他乡沦落人之心的,而作者身在家乡,何须唤归?这句话似乎并无实在意义,但结合宋室南渡之后,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的现实,不难看出此时作者想的不是自身,而是国家的患难与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从思想性说是难能可贵的,从艺术性说也是一种委婉的曲笔。这里表达了作者以疲病之身而不忘匡扶社稷的一种积极用世精神。

创作背景

王十朋在县学和江心攻读多年,含辛茹苦,欲通过科举走上为国效忠之路。这是他探讨多年的一条报效国家的道路,也是当时世人报国的必经之路。应试前,王十朋满怀信心和希望,无奈庚申落第,回归左原。

王十朋首次体味到落第失意的痛苦,回家不久,即生了一场病。恰逢此时,金人破坏和议,又举兵南侵,高宗和秦松决意乞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国事日非,王十朋很是苦闷。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愁思如麻,写了《夜雨述怀》诗,记述了他当时的不快心境。

名家点评

  • 现代文学家马祖熙:“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宋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五代 •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与崔策登西山

唐代 • 柳宗元

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连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西岑极远目,毫末皆可了。

重叠九疑高,微茫洞庭小。

迥穷两仪际,高出万象表。

驰景泛颓波,遥风递寒篠。

谪居安所习,稍厌从纷扰。

生同胥靡遗,寿比彭铿夭。

蹇连困颠踣,愚蒙怯幽眇。

非令亲爱疏,谁使心神悄。

偶兹遁山水,得以观鱼鸟。

吾子幸淹留,缓我愁肠绕。

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代 •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豁然堂记

明代 • 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晓发

唐代 • 贺知章

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

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

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

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

王十朋
简介描述: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县(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年少颖悟,强于记诵,入补太学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考中状元,授绍兴府签判,历任宗正丞、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司业。宋孝宗继位后,历任起居舍人兼侍讲,外放治理饶州、夔州、湖州、泉州。乾道七年(1171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于家中,享年六十。

王十朋为人刚直,勤敏力学,一生忠孝,博究经史,旁通传记百家。为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以经术为根蒂,以理气为先。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著有《梅溪集》《后集》《奏议》,一共54卷,由其子王闻礼、王闻诗合集刊行传世。

王十朋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