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述怀

宋代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唤起新愁乱似麻。

梦觉尚疑身似蝶,病苏方悟影非蛇。

浇肠竹叶频生晕,照眼银釭自结花。

我在故乡非逆旅,不须杜宇唤归家。

白话译文

夜色深沉,风吹雨打着庭院中的芭蕉,惊人睡梦,唤起满腹新愁,纷乱如麻。

梦醒以后仍怀疑身在梦中,恰如庄周梦蝶;病愈才明白所疑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并非杯弓蛇影。

欲借酒浇愁而自斟自饮竹叶青,但愁未解却人先醉,脸颊上阵阵涌起酒晕;一盏明灯映照着朦胧醉眼,灯芯上自己结出灯花。

一声杜鹃的悲啼,仿佛在呼唤游子还乡,但我是郁郁居乡的失意者,并非客居他乡的游子,不须杜宇唤我归家。

词句注释

  1. 庭芭:种在庭院里的芭蕉。
  2. 觉:犹言醒。
  3. 身似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相相然蝶也,”因庄周有梦中化蝶之事,后来人们称梦境为“蝶梦”。盖指梦幻之意。
  4. 影非蛇:用“杯弓蛇影”故事。汉应劲《风俗通·神怪》:“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遂感腹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经友人告知是壁上赤弩照影于杯,其形如蛇,始感释然而病亦愈,”
  5. 竹叶:酒名,又称竹叶青。
  6. 晕:指酒后头晕。一说脸上泛出红晕。
  7. 银釭:灯盏。
  8. 自结花:指灯花。灯芯余烬结成花形叫灯花。旧时以灯花为喜事的先兆。
  9. 逆旅:旅舍。
  10. 杜宇:传说为古代蜀国国王,蜀人怀之,因称鹃为杜鹃。叫声若“不如归去”。

作品赏析

此诗是一首述怀诗。此时作者身在故乡,大病方苏,家事国事,萦绕心际,乃作此诗。

首句的景物描写便寓托着作者的心境。雨打芭蕉,正是当时时代情况的写照。一个“撼”字,点出狂风之势,犹如风雨飘飘中的国家时局。于是唤起作者“乱似麻”的新愁。其实,这“新愁”也是“旧愁”,只不过愁上加愁,方觉得不是往日之愁。

第三句引庄生梦蝶之典,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以及意欲超脱这种苦闷的愿望。第四句用,杯弓蛇影的典故,表现作者对国事的忧虑。此句与上句对仗颇工而巧,从两个方面写出一种心境。

第五句写借酒浇愁而难以解脱。第六句灯花自结是一种喜事的征兆,这句倘与第六句结合分析,可见作者对国势与自身前途尚怀有一线希望。杯弓蛇影的典故表达的是一场虚惊,朦胧中还存着希望。

最后两句表达思想较为委曲。借杜宇之叫声收尾,给人一种声音的实感。杜鹃所叫“不如归去”,是最能撼动他乡沦落人之心的,而作者身在家乡,何须唤归?这句话似乎并无实在意义,但结合宋室南渡之后,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的现实,不难看出此时作者想的不是自身,而是国家的患难与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从思想性说是难能可贵的,从艺术性说也是一种委婉的曲笔。这里表达了作者以疲病之身而不忘匡扶社稷的一种积极用世精神。

创作背景

王十朋在县学和江心攻读多年,含辛茹苦,欲通过科举走上为国效忠之路。这是他探讨多年的一条报效国家的道路,也是当时世人报国的必经之路。应试前,王十朋满怀信心和希望,无奈庚申落第,回归左原。

王十朋首次体味到落第失意的痛苦,回家不久,即生了一场病。恰逢此时,金人破坏和议,又举兵南侵,高宗和秦松决意乞和,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国事日非,王十朋很是苦闷。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他愁思如麻,写了《夜雨述怀》诗,记述了他当时的不快心境。

名家点评

  • 现代文学家马祖熙:“全诗即景抒怀,从深宵风雨到午夜一灯;从梦觉以后的清愁,到听得杜宇啼声所引起的悲愤.步步深入,诗人的心境,自见于诗句之中。”(《宋诗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宋代 • 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

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归国遥·香玉

唐代 • 温庭筠

香玉,翠凤宝钗垂簏簌,钿筐交胜金粟,越罗春水绿。

画堂照帘残烛,梦馀更漏促。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

游黄山记

清代 •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厓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焉。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远望两峰夹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大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坑、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余里,入山凡七日。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

唐代 • 韩愈

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

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

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

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枝袅一痕雪在,叶藏几豆春浓。玉奴最晚嫁东风。来结梨花幽梦。

香力添熏罗被,瘦肌犹怯冰绡。绿阴青子老溪桥。羞见东邻娇小。

王十朋
简介描述:

王十朋(1112年-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县(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年少颖悟,强于记诵,入补太学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考中状元,授绍兴府签判,历任宗正丞、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司业。宋孝宗继位后,历任起居舍人兼侍讲,外放治理饶州、夔州、湖州、泉州。乾道七年(1171年),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于家中,享年六十。

王十朋为人刚直,勤敏力学,一生忠孝,博究经史,旁通传记百家。为文专尚理致,不为浮虚靡丽之词,以经术为根蒂,以理气为先。作品有《御试策》、《应诏陈弊事》、《论史浩札子》、《论进取利害札子》、《上殿札子》,著有《梅溪集》《后集》《奏议》,一共54卷,由其子王闻礼、王闻诗合集刊行传世。

王十朋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