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堂堂大元朝,贪官污吏当权。河水泛滥成灾,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红巾军千万人起义。官权泛滥无度,刑法残酷苛刻,百姓怨声载道。社会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用钱去换钱,什么时候见过这种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贪官污吏,贤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怜!
这首散曲取的是“醉太平”的曲牌,写的却是不太平的时世。一说曲子原题就作“讥奸佞专权”。此曲描绘了一幅奸臣当道、贪官横行、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中的悲惨画面,再现了元末统治者残暴荒淫、乱政虐民的黑暗现实,实为被压迫被剥削群众的愤怒控诉与反抗的呼声,是一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
起首两句“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就是对“大元”作开宗明义的否定。“大元”前著“堂堂”二字,讽刺、轻蔑之意十分明显,较之“堪叹大元”“可笑大元”之类的直露说法,更显愤激。三、四两句,是对元末朝政的总结。元明间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中曾载无名氏诗一首:“承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的天下闹。”可见“开河”与“变钞”确是当时激起朝野沸动、天怒人怨的两大原因。由于“开河”征发人数众多,而贪官污吏趁机克扣盘剥,工程遂成为影响中原的扰民之举。《草木子》云:“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支放,河夫多怨。”加上治河过程中,民夫掘出石人,上有谣谚曰“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于是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乘势以之为号召,发动了红巾军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了元王朝的灭亡。由于“变钞”后,新钞粗滥不堪使用,结果民间反以加三四成的补折倒换旧钞,即下文所谓的“钞买钞”,钞法的实行使赤贫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惹红巾万千”,一个“惹”字直接揭出了官逼民反的本质,“万千”二字则以红巾军的声势来见出统治者取“祸”之危烈,感情色彩十分强烈。“官法滥”三句是进一步的剖析和说明。元代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刑法又极为惨刻苛细;官吏作奸犯科,与盗贼伉靡一气,善恶颠倒,黑白不分,已无社会正义或公理可言。《尧山堂外纪》载:“至正间,上下以墨为政,风纪之司,赃污狼藉。⋯⋯有轻薄子为诗嘲曰: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这都是当时笔记上的实录。“人吃人”三句是当时人民群众灾难的典型概括。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百姓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据《乾隆平原县志》卷九载,至正四年(1344年),山东一带“八月复霖雨,民饥相食”。除了天灾,更有人祸。朝廷的更定钞法导致钱钞贬值,民间反以钱换钱,当时用旧钞换新钞要打折使用,并要收取所谓工料费,百姓又受到盘剥。可见曲中这三句的提炼,是既典型又全面的。末句的“哀哉可怜”四字,将上述种种骇人听闻的黑暗情状尽行摄人,痛恨、感伤、冷蔑、无奈,这是只有身在其境的此中人才能抒发出来的。
这支小令直陈时事,感情如火山喷薄而出,不假雕饰,义正词严,淋漓痛快。曲子格调质朴自然,语言辛辣明快,重叠对偶句式的运用于变化中见工巧。尤其是四、五、六三句,将七字句的定格化为三组三字语形成的长句,音韵铿锵,若吐骨鲠。全曲几乎近于民谣,押平声“先寒”韵,声韵通达而响亮。元散曲中,像这样锋芒毕露、直接诅咒政治的作品不多,故此曲弥足珍贵。
元朝末年,奸佞当权,朝政极端腐败。元顺帝君臣骄奢淫逸,大肆挥霍浪费,弄得国库虚竭,财政极度困难。据《元史·世祖本纪》及《食货志》等记载,元朝建国起就用楮币(即纸币),先后发“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和“至元宝钞”,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又于至正十年(1350年)另发“至正交钞”的新纸币,代替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规定新钞一贯相当于铜钱一千文,准折至元宝钞二贯、中统宝钞十贯。新钞大量印造,货币迅速贬值,在大都钞十锭(等于铜钱5万文)还不够买一斗米。“变钞”的结果,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使人民生活更为困难。
同时,由于元朝政府不关心生产,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泛滥成灾,使老百姓大量死亡,并且严重影响到元政府的财政收入。元政府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续资治通鉴》记载:“至正十年(1350年)十二月,右丞相托克托(即脱脱)慨然有志于事功。时河决五年不能塞……托克托请躬任其事,帝嘉纳之。……命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民十五万,庐州等戍十八翼军二万,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固、哈齐等口。又自黄陵至杨村,合于故道,凡二百八十里有奇。”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到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个个无比愤怒。于是,“开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这首流行于元朝末年的小令反映的就是这种社会状况。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五月十九日。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谓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铅华不御,看道家妆就。问取旁人入时否。为孤情淡韵、判不宜春,矜标格、开向晚秋时候。
无端轻薄雨,滴损檀心,小叠宫罗镇长皱。何必诉凄清,为爱秋光,被几日、西风吹瘦。便零落、蜂黄也休嫌,且对依斜阳,胜偎红袖。
东风未起,花上纤尘无影。峭云湿,凝酥深坞,乍洗梅清。钓卷愁丝,冷浮虹气海空明。若耶门闭,扁舟去懒,客思鸥轻。
几度问春,倡红冶翠,空媚阴晴。看真色、千岩一素,天澹无情。醒眼重开,玉钩帘外晓峰青。相扶轻醉,越王台上,更最高层。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