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江枫渐老

宋代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白话译文

江岸的枫叶渐渐衰老,水洲的蕙草半已枯凋,满眼衰败的红花绿叶。楚乡作客,登高望远,正逢这样的暮秋天气。传来了稀疏的捣衣声,断断续续回响在残阳里。面对这傍晚景象,我悲伤怀抱,思念远人,新愁和旧恨,接连涌起。

脉脉含情的人相隔千里,惦念着分处两地的风情,重重烟雾,濛濛水汽。雨住了,天高气爽,我的眺望,停留在青翠的巫山十二峰里。我一任默默无言,谁理会我登高的心意?纵然我写得出万千种离情别绪,奈何谁能把这一片归云远寄?

词句注释

  1. 卜算子慢:词牌名,又名“卜算子”,柳永《乐章集》注“歇指调”。双调八十九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八句五仄韵。
  2. 江枫渐老:江岸上的枫叶渐渐发红。江枫,江边枫树。渐老,指枫叶渐红。
  3. 汀(tīng)蕙(huì)半凋:沙汀上的蕙草也多半都凋谢了。汀,水中或水边的平地。蕙,香草名。凋,衰落。
  4. 败红:指渐老的枫叶。
  5. 衰翠:指半凋的汀蕙。
  6. 楚客:客居楚地的人。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因此宋玉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此处是以宋玉自比。
  7. 登临:登山临水。
  8. 引:传来。疏砧(zhēn):稀疏的捣衣声。古人每临秋季捣布缝制棉衣以御冬,尤以思妇最重捣衣,故捣衣常与离愁别恨相联。砧,捣衣石。
  9. 伤怀念远:既自己伤怀,又思念远方的妻子。
  10. 脉脉(mò mò):本作“眽眽”(mò mò),凝视貌。后多用于表示含情欲吐之意。
  11. “念两处”两句:谓天各一方,虽思念之情相同,却隔着万水干山。风情,男女相爱之情。
  12. 望断:目光被阻断。
  13. 翠峰十二:即巫山十二峰。《天中记》:“巫山十二峰,曰: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此处暗示男女恋情,典出宋玉《高唐赋》序中所述楚怀王和巫山神女交合的故事。
  14. 尽无言:尽管无言。
  15. 谁会:谁能理解。
  16. 离肠:别离的心怀情绪,犹离情。
  17. 奈:怎奈。
  18. 归云谁寄:以归云托归心,犹言归心谁寄。归云,归去之云,指怀归之心。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伤高怀远之作。上片写景为主,而景中有情;下片写情为主,而情中有景。

词的上片写江南暮秋之景,引出怀人之情。开头两句是登临所见。“江枫渐老,汀蕙半凋”,表现草木的衰残之状,虽然衰残,但是色彩依然鲜丽。江边枫叶已老,虽未着红,但难掩其红;汀洲兰蕙凋残将半,虽未言绿,但其绿已经不够精神。所以“满目败红衰翠”顺理而出。“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用一个“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已经到了深秋。接下来的“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之意,用以点出登临,并暗示悲秋之意。以上是登高所见。

“引疏砧”句,续写所闻。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何况在这“满目败红衰翠”之中,又传来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砧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所以在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砧声,就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暮秋”是一年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对景难排,所以下文正面揭示“伤怀念远”的主旨。“新愁”句是对主旨的补充,可见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所以叫做“相继”。

过片承接上片末尾,直写愁恨之由。“脉脉”,本作“眽眽”,相视之貌。相视是妻子望着词人,词人也望着妻子。但是二人远隔千里,只能相互思念而无法相见,所以才有后面两句。“两处风情”,从“脉脉”来;“万重烟水”,从“千里”来。细针密线,丝丝入扣。“雨歇天高”,不但是写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补出红翠衰败乃是风雨所致。“望断翠峰十二”既是写实,又是寓意。就写实方面说,是讲雨过天开,视界辽阔,极目所见,唯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坐实了“人千里”。就寓意方面说,巫山有十二峰,词人用了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典故。由于天气转晴,云收雨散,巫山神女也看不见了,“望断翠峰十二”不过是徒然。这里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是神女、仙子一般的人物。

“尽无言”两句深进一层。“凭高”之意无人理解,唯有默默无言。“凭高”是总结上文情景而言,“无言”“谁会”是就“脉脉人千里”而言。凭高念远,已是堪伤,何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意。结尾两句再深进两层。第一层,既然此时此地无人可诉、无人能会此意,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能写到词中去了。第二层,可是即使写了,怎么寄去、托谁寄去还是问题。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在柔情百转中倾吐而出,增强了感染力。

这首词用衬托渲染的手法烘托意境和离思氛围,婉转往复地表达相思之意,通过“念”“望”“会”“写”“寄”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将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波澜迭起,于层层深入中生发出无穷意绪,耐人赏会。

创作背景

该词具体作年不详,当是词人宦游吴越之间时所作。柳永过了半生羁旅漂泊生活,常年的漂泊流离使他对“羁旅行役”这一题材情有独钟,并为此创作了许多相同题材的作品。该词是词人登高望远,衰败的秋景触发羁旅之感和离别之情而作。

名家点评

  • 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后阕一气转注,联翩而下,清真最得此妙。
  • 清代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雨歇天高”以下)曲折深婉。
  • 清代蔡嵩云《柯亭词论》:柳词胜处,在气骨,不在字面。其写景处,远胜其抒情处。而章法大开大阖,为后起清真、梦窗诸家所取法,信为创调名家。如《卜算子慢·江枫渐老》,写羁旅行役中秋景,均穷极工巧。

猜你喜欢

宫中题

唐代 • 李昂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对房前桃树咏佳期赠内诗

南北朝 • 徐悱

相思上北阁,徒倚望东家。

忽有当轩树,兼含映日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更使增心忆,弥令想狭邪。

无如一路阻,脉脉似云霞。

严城不可越,言折代疏麻。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南浦·春水

宋代 • 王沂孙

柳下碧粼粼,认曲尘乍生,色嫩如染。清溜满银塘,东风细、参差縠纹初遍。别君南浦,翠眉曾照波痕浅。再来涨绿迷旧处,添却残红几片。

葡萄过雨新痕,正拍拍轻鸥,翩翩小燕。帘影蘸楼阴,芳流去,应有泪珠千点。沧浪一舸,断魂重唱蘋花怨。采香幽泾鸳鸯睡,谁道湔裙人远。

入朝曲

南北朝 • 谢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献纳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柳永
简介描述: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其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古今俊句,为时人所称道。其都市风情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的繁荣景象,黄裳说其词“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陈振孙也认为他把“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