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吴门故人

清代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白话译文

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

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

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

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

词语注释

  1. 顾恺之:东晋时无锡人,博学多才。
  2. 翻新曲:谱制新乐曲。
  3. 复残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后,能再摆出原来某一阶段的残局。
  4. 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
  5. 短簿祠:《吴郡志》:“短簿祠在虎丘云岩寺。寺本晋东亭献穆公王殉及其弟珉之宅,殉居桓温征西府时号‘短主簿’,俗因以名其祠。”
  6. “芳草”二句:写春季景物。浴蚕,《农政全书》:“二月十二日浴蚕,以菜花、野菜花、韭花、桃花、白豆花揉诸水中,而浴之。”
  7. 蹉跎:白费时间。
  8. 丝:借指白发。

作品赏析

所谓“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相反,作者汪碗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所以诗的开头两句“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表明了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将顾苓直接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更为充沛地肯定了顾苓的人品才学;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概括顾苓的生活乐趣,更能衬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无聊。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薄祠”,这两句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长洲苑与瓶簿祠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绿水”、青山”描绘出了环境的优美动人,“家临”,“人在”则刻画出了顾苓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中的自得。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这正是作者所向往、所追求的人生乐趣。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这两句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作者选择春天的景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使生活充满诗意,充满春的气息。这与作者所处的官场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是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两字有力,“蹉跎”一词真实感人。作者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通过这四个字贴切准确地揭示了出来。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写来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由明入清的文人几乎都难以摆脱出仕与隐居的矛盾纠缠。儒家入世的人生观鞭策着他们积极踏入仕途;异族入侵的现实、民族意识的观念又肯定着隐居的人生路途。汪碗二十岁时正值清兵入关,他的家乡也曾被践踏蹂情绪、不平的感慨,时时袭上心头。这首《寄赠吴门故人》便是这种矛盾心境的流露。

猜你喜欢

世难容

清代 • 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新修滕王阁记

唐代 •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天街如水翠尘空。建章宫。月明中。人未归来,玉树起秋风。宝粟万钉花露重,催赐带,过垂虹。

夜凉沉水绣帘栊。酒香浓。雾濛濛。钗列吴娃,腰褭带金虫。三十六宫蟾观冷,留不住,佩丁东。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玉郎薄幸去无踪。一日日,恨重重,泪界莲腮两线红。

题画兰

清代 • 郑板桥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汪琬
简介描述: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又号钝翁、老钝、液仙、玉遮山樵,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中国清代文学家、官员、学者、散文家。

汪琬少孤,随族舅徐汧学习举业。与宋实颖、计东、徐元文、吴兆骞等人创慎交社,后入以吴伟业为宗主的十郡大社,声名渐起。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乡试,次年中进士,观政通政司。未几假归,肆力古文辞,念古文道丧,以振起百数十年文运之衰而自命。不久,补户部福建司主事,分司大通桥。岁满,改刑部员外郎,迁郎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奏销案起,例降二级调用,先罢官南归,后左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康熙九年(1670年),因病辞官归家,结庐尧蜂,闭户著书。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在馆60余日,撰史稿175篇,即杜门称疾,逾年告归。归10年而卒。

汪琬文论思想较为丰富,受朱熹影响,强调文道合一。其为文根柢六经,浸淫《史》《汉》,取法唐、宋、元、明诸大家,立言命意,皆有所本。汪琬之文也有一些缺陷。由于其过于强调法度,推崇雅驯,往往显得有些局促。魏禧批评其文“奉古人法度”“守之而莫敢过”。宋荦《国朝三家文钞》将汪琬、侯方域、魏禧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汪琬亦能诗,与王士禛多有唱和,有“汪王”之称。论诗不分唐宋,既重唐诗,又崇宋诗。主张“温柔敦厚”之诗教,反对工巧、新奇。汪琬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等。

汪琬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