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赠吴门故人

清代汪琬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白话译文

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

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

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

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

词语注释

  1. 顾恺之:东晋时无锡人,博学多才。
  2. 翻新曲:谱制新乐曲。
  3. 复残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后,能再摆出原来某一阶段的残局。
  4. 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
  5. 短簿祠:《吴郡志》:“短簿祠在虎丘云岩寺。寺本晋东亭献穆公王殉及其弟珉之宅,殉居桓温征西府时号‘短主簿’,俗因以名其祠。”
  6. “芳草”二句:写春季景物。浴蚕,《农政全书》:“二月十二日浴蚕,以菜花、野菜花、韭花、桃花、白豆花揉诸水中,而浴之。”
  7. 蹉跎:白费时间。
  8. 丝:借指白发。

作品赏析

所谓“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山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相反,作者汪碗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所以诗的开头两句“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表明了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将顾苓直接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更为充沛地肯定了顾苓的人品才学;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概括顾苓的生活乐趣,更能衬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无聊。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薄祠”,这两句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长洲苑与瓶簿祠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绿水”、青山”描绘出了环境的优美动人,“家临”,“人在”则刻画出了顾苓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山之中的自得。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这正是作者所向往、所追求的人生乐趣。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这两句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作者选择春天的景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使生活充满诗意,充满春的气息。这与作者所处的官场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是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两字有力,“蹉跎”一词真实感人。作者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通过这四个字贴切准确地揭示了出来。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写来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由明入清的文人几乎都难以摆脱出仕与隐居的矛盾纠缠。儒家入世的人生观鞭策着他们积极踏入仕途;异族入侵的现实、民族意识的观念又肯定着隐居的人生路途。汪碗二十岁时正值清兵入关,他的家乡也曾被践踏蹂情绪、不平的感慨,时时袭上心头。这首《寄赠吴门故人》便是这种矛盾心境的流露。

猜你喜欢

夜立阶下

清代 • 袁枚

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竞功名有如车下坡,惊险谁参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残祸。争如我避风波走在安乐窝!

六州歌头·东风著意

宋代 • 韩元吉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认娥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好,梦佳期。前度刘郎,几许风流地,花也应悲。但茫茫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过文登营

明代 • 戚继光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宋代 • 刘克庄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

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多少新亭挥泪客,谁梦中原块土?算事业须由人做。应笑书生心胆怯,向车中、闭置如新妇。空目送,塞鸿去。

汪琬
简介描述: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庵,又号钝翁、老钝、液仙、玉遮山樵,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中国清代文学家、官员、学者、散文家。

汪琬少孤,随族舅徐汧学习举业。与宋实颖、计东、徐元文、吴兆骞等人创慎交社,后入以吴伟业为宗主的十郡大社,声名渐起。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乡试,次年中进士,观政通政司。未几假归,肆力古文辞,念古文道丧,以振起百数十年文运之衰而自命。不久,补户部福建司主事,分司大通桥。岁满,改刑部员外郎,迁郎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秋,奏销案起,例降二级调用,先罢官南归,后左迁北城兵马司指挥。康熙九年(1670年),因病辞官归家,结庐尧蜂,闭户著书。康熙十八年(1679年),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与修《明史》,在馆60余日,撰史稿175篇,即杜门称疾,逾年告归。归10年而卒。

汪琬文论思想较为丰富,受朱熹影响,强调文道合一。其为文根柢六经,浸淫《史》《汉》,取法唐、宋、元、明诸大家,立言命意,皆有所本。汪琬之文也有一些缺陷。由于其过于强调法度,推崇雅驯,往往显得有些局促。魏禧批评其文“奉古人法度”“守之而莫敢过”。宋荦《国朝三家文钞》将汪琬、侯方域、魏禧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汪琬亦能诗,与王士禛多有唱和,有“汪王”之称。论诗不分唐宋,既重唐诗,又崇宋诗。主张“温柔敦厚”之诗教,反对工巧、新奇。汪琬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等。

汪琬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