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宋代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白话译文

余杭地区自然是山水名胜集中的胜地,听闻吴兴的山水更是清丽奇绝。

湖岛上的桔树叶子刚刚落了一层霜,溪边的苕花开得像雪一样白。

顾渚的茶叶尖比牙齿还要白,梅溪的木瓜红比女子脸颊还要红。

吴中人把脍鱼丝切得像能飞起来一样薄,还没有去说起来口水都快要留下来了。

也知道谢灵运曾在此地久住,就奇怪杜牧怎么来得迟了。

头发已经花白,只能在榻上歪一歪,就不用在湖亭边用张罗玩水的东西了。

词句注释

  1. 仄闻:听闻,风闻。
  2. 顾渚:此地盛产紫笋茶,在唐代被列为贡茶。
  3. 鲙:同“脍”,细切肉。
  4. 鬓丝:鬓发。
  5. 禅榻:禅床。

作品赏析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开篇直陈余杭地区山水名胜众多,吴兴山水更是清丽奇绝;接下六句展现了吴兴地区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饶有情趣;随后提到历史风流人物,暗含对自身未能早日领略此地美景的遗憾;最后说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在湖亭边玩水,但年老也有年老的赏景之法。此诗语言清新,是诗人对余杭及吴兴地区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的赞美,颇有文人雅兴。

猜你喜欢

罴说

唐代 • 柳宗元

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好事近·医者索酬劳

宋代 • 辛弃疾

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

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觑着这般火色,告妈妈将息。

清平乐·春宵睡重

宋代 • 辛弃疾

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忆秦娥·咏桐

宋代 •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