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
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春夜睡意浓重,在睡梦中还把他远送。起来后在枕旁寻他留的信物玉钗凤,寻了半天才知是个梦。
自从捎信的人回返,又无音信一整年。我却把眼泪作流水,流也要流到他身边。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别后离情,心绪苦闷的一首爱情词。
上阕描写围中少妇梦中与情人分手时的情景。“春宵睡重,梦里还相送”,春日来临,撩人心怀,少妇情思萦绕,神驰魄荡,不觉睡重,做了一个甜甜的好梦。梦中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远方游子,仍如往昔那样相偎相伴,情投意洽。亲人因故远行,两人执手相对,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情景又在梦中再现。词作以梦起始,别致新颖,不落俗套。“枕畔起寻双玉凤”,待她起坐床上,于枕畔要寻出双玉凤钗,分擘两半,分赠给所爱的人儿做远行的纪念时,才突然惊醒,“半日才知是梦”。“半日”用得极妙,写时间良久她才回过味来,知道刚才的相聚不过是一个短短的春梦。她多么希望梦境长久,能多看看自己8夜思念的情人,待至梦醒,她还沉浸在见到情人的欢乐之中。一片痴情写来何等情真意切,深挚动人。
下阕形象地描绘了闺中少妇思念情人的悲苦心情。“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她的情人是常年流转四方的商人,自卖翠回来小住,又是一别经年,音讯全无。“商人重利轻别离”,唯有闺中少妇爱心不移,日思夜盼受着煎熬。是所爱的人变了心,将自己弃置不顾;还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亲人生死未卜?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长久的别离,痛苦的思恋,翻腾的思绪,化作了滚滚的泪水。结尾两句“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从她肺腑中流出。苦苦思念却等不到一丝音讯,只好以泪洗面,这一别经年流下的泪水,足可以汇成河流,带着自己满腔的爱心,流淌到情人的脚边,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少妇的痴情。
词将闺中人郁闷的心情,悲苦的浓愁,韵味深长地表达出来了,结尾两句渲染出哀怨的气氛,更好地烘托了主题。词作想象丰富奇特,思理细腻绵密,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有情,密中见疏,实中有虚,读后令人有迥肠荡气之感。在艺术上明显地表现出辛词手法多样,细腻深婉的特色。
此词作于庆元元年到二年(1195年-1196年)间,辛弃疾的晚年,因为身体不好,便将家中姓钱的歌女遣送了出去。在和阿钱惜别之后而创作了此词。辛弃疾一生写了许多“大声镗锘”的抚时感事的词章,但也同时创作了一批以婉约秀娟的作品,此词也是其中的一首。
长年心事寄林扃,尘鬓已星星。芳意不如水远,归心欲与云平。
留连一醉,花残日永,雨后山明。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
闲窗漏永,月冷霜花堕。悄悄下帘幕,残灯火。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无语沉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
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嚲。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小立红桥柳半垂,越罗裙飏缕金衣。采得石榴双叶子,欲贻谁?
便是有情当落日,只应无伴送斜晖。寄语东风休著力,不禁吹。
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激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