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题壁

清代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簏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白话译文

吴王冢上的虎迹迷离难辨,吴王的霸业早已消失,只有虎丘山色还像古代一样幽暗。

月光斜照在楼房上,姑苏城中,千家万户,一派笛声。我不禁思念远在万里天涯的家乡,这时应该正是砧声一片吧。

在南方,那些支撑大局、浴血奋战的战士们对月思乡,恐怕也会潸然泪下。秋风起了,他们的亲人正为赶制寒衣而日夜操心。

又到了一年的深秋,我像伍员一样,身负国难家仇,落拓苏州所志无成。

词句注释

  1. 虎丘:在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北七里处,旧名海涌山,山上有虎丘寺和虎丘塔,传说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山。题壁:写在墙壁上。
  2. 虎迹:白虎之迹。《吴越春秋》:“阖闾冢在阊门外,葬三日而有白虎踞其上,故曰虎丘。”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这里形容虎迹已迷离难辨。霸业沉:指吴王的霸业消失。
  3. 干戈:古时两种兵器,此指战争。
  4. 西风:秋风。
  5. 刀剪:指裁剪衣服。
  6. 美人:指将士们的家属。
  7. “市中”两句:春秋时,楚人伍员(子胥)的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他逃亡吴国,吹箫乞食,终为吴王所用,为父兄复仇。吹篪(chí)客,指诗人以伍子胥自比。吴门,即今苏州市,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作品赏析

首联,从写景点地。说苏州虎丘的山色,到来只见到“阴阴”一片;旧时吴国的“霸业”,已经消亡,所谓“虎迹”,也已旷远迷茫,成为历史梦影,无可觅求。点地之外,又借吊古以伤明亡及明亡后的南方形势不振、气象萧然。这联写实,但联系史事,已实中有虚,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以下各联,景事情结合,有对当前的实写,有对远处的想象,更是虚实结合,主要表现在空间跨度上。

第二、三联由虎丘拓展到苏州,到整个南方地区,兼写人心和国事,范围、意境,大大加广加深。“万里天涯一夜砧”,说万里天涯,在“一夜”之间,到处都可以听到“砧”声响动。古时秋风一起,妇女们在“砧”上捣布,准备为家人缝制新衣,其“砧”声不但添人寒意,更添人愁思,读李白《子夜吴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和杜甫《秋兴》的“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都不能没有这种感受。何况联系后一联,这些“砧”声,又恰恰多半是为制“征士”的寒衣而响起的,更能触动作为遗民的作者的心事,倍增其伤感。此联出句“半楼月影千家笛”,对砧声而吹笛的,还有“千家”万户,人数很多,其中可能有感于家国之事而奏怨的,但更多的该是“不知亡国恨”而在歌楼酒榭吹弹助欢的人。是前者,能勾人愁恨;是后者,更能添人悲愤。诗不明言,但无论如前者为补充,如后者为对照,都一样能触动作者心中的痛楚,增添诗歌的感染力。

第三联出句“南国干戈征士泪”,是透露心事、透露历史背景的关键之笔,也是联系四、六两句的点睛之笔。原来当时北方领土虽为清朝所统一,而南方遗民的抗清斗争,还在艰苦地进行,清朝消灭这种反抗力量的战争,也在加紧进行。所谓“征士”,有抗清的义军,也有被清朝征召去镇压义军的士兵,同族同室,操其“干戈”,战争不已,苦难甚多,使这些人痛心流“泪”不止。对句“西风刀剪美人心”,所谓“美人”,正是为那些“征士”而捣“砧”,而动“刀剪”的人,她们的“心”中之痛,不异“征士”,而更加深埋和缠绵。诗中这两联,全用名物性词语,没有形容词,没有谓语,浓缩充实,曲折跳跃,意境极为深沉丰富。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句法,极有民族特色,极具精炼性。作者在诗中运用这种句法,极为自然,极为含蓄,极有深情余韵,故耐人寻思,传诵一朝。

第四联,诗人以伍员自况,写他身负国难家仇,落拓苏州,所志无成。用典贴切,寄慨遥深,并点明时令和地点,呼应上文,章法严密。

全诗词语浅显明白,组句曲折绵密,用典恰切,意境深沉,情韵悠远,既容易接受,又能得到无穷的回味,是清初不可多得的七律佳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顺治十年(1653年),时南明桂王及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正在进行,作者出游闽浙赣等省,一方面为了避难,一方面想与郑成功、张煌言等联系共同抗清。诗人由杭州抵苏州,在游览苏州著名古迹虎丘时,即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八:“极熟题须一洗窦白,此为得之。”

猜你喜欢

良马对

宋代 • 岳珂

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清代 • 纳兰性德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讨粤匪檄

清代 • 曾国藩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于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本部堂奉天子命,统师二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凶逆,救我被掳之船只,找出被胁之民人。不特纾君父宵旰之勤劳,而且慰孔孟人伦之隐痛。不特为百万生灵报枉杀之仇,而且为上下神祇雪被辱之憾。

是用传檄远近,咸使闻知。倘有血性男子,号召义旅,助我征剿者,本部堂引为心腹,酌给口粮。倘有抱道君子,痛天主教之横行中原,赫然奋怒以卫吾道者,本部堂礼之幕府,待以宾师。倘有仗义仁人,捐银助饷者,千金以内,给予实收部照,千金以上,专摺奏请优叙。倘有久陷贼中,自找来归,杀其头目,以城来降者,本部堂收之帐下,奏受官爵。倘有被胁经年,发长数寸,临阵弃械,徒手归诚者,一概免死,资遣回藉。在昔汉唐元明之末,群盗如毛,皆由主昏政乱,莫能削平。今天子忧勤惕厉,敬天恤民,田不加赋,户不抽丁,以列圣深厚之仁,讨暴虐无赖之贼,无论迟速,终归灭亡,不待智者而明矣。若尔披胁之人,甘心从逆,抗拒天诛,大兵一压,玉石俱焚,亦不能更为分别也。

本部堂德薄能鲜,独仗忠信二字为行军之本,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长江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摸鱼儿·是谁家本师绝艺

清代 • 陈维崧

家善百自崇川来,小饮冒巢民先生堂中。闻白生璧双亦在河下,喜甚,数使趣之。须臾白生抱琵琶至,拨弦按拍,宛转作陈隋数弄,顿尔至致。余也悲从中来,并不知其何以故也。别后寒灯孤馆,雨声萧槭,漫赋此词,时已漏下四鼓矣。

是谁家、本师绝艺,檀槽挑得如许?半弯逻逤无情物,惹我伤今吊古。君何苦?君不见、青衫已是人迟暮。江东烟树。纵不听琵琶,也应难觅,珠泪曾干处。

凄然也,恰似秋宵掩泣,灯前一对儿女。忽然凉瓦飒然飞,千岁老狐人语。浑无据!君不见、澄心结绮皆尘土。两家后主,为一两三声,也曾听得,撇却家山去。

醉落魄·述情

宋代 •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3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滕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陈恭尹
简介描述:

陈恭尹(1631年~1700年),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