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气压虚阑,青失遥山,雨丝风絮一番番。上巳清明都过了,只是春寒。
花发已无端,何况花残?飞来蝴蝶又成团。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
云气弥漫,压在栏杆之上,远处的青山也从眼前消失了。雨落如丝,风吹柳絮。上巳和清明都过了,仍是料峭春寒。
花开已无可奈何,更何况花残呢?更何况蝴蝶团团翩翩起舞于残花败朵之间呢。朱楼之人明日睡起,可不要卷帘看。
此词咏叹风雨送春归之景况,抒写主人公悼惜余春之心理,而中有寄托,比兴深微,非一般泛泛伤春之作。读此篇,当与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参照。萧条异代不同时,蒋春霖、辛弃疾,身世各异,然悲落花而念国事,春感之题材类似;用比兴以寄深心之象征技法亦相近。二作同工而异曲,辛词长调,读来更多沉痛激烈,蒋作短令,语感则较为温婉幽微。
风风雨雨,断送春光。词上片写暮春气候,一起笔即蹊径独辟,遣语生新,以云压疏栏、雾失青山之句,表现沉沉欲雨之春阴垂野景状,同时曲曲传出气压低闷之心感。“青失遥山”,句式自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化出,而以色彩之形容词“青”字领先居于主格,便显得异常警健。第三句申述补充前意,无边丝雨、卷絮东风,一番又是一番,一阵紧过一阵,春色无计可留。上巳(三月三日),清明,佳节良辰相继转眼即逝,而料峭春寒犹自未消,“只是春寒”,用重笔总束一句,物候阴冷持续如许,春景芳菲直是无从说起。在抒情主人公的重重哀怨、声声叹惋中,实际隐含了作者对无多好景、衰颓国运的悄悄忧心。
下片进一层悲叹花落春残境况。春花始放,多情而敏感的惜花人即已感慨无端,担心花落,“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此际蜂围蝶阵乱纷纷的喧闹,亦正如画檐蛛网之沾惹飞絮,徒自增人烦扰,在落红万点的残春图卷上加添了一抹刺目的反色而已。“明日朱楼人睡起,莫卷帘看”。用不着再“试问卷帘人”,更不忍看那纷红骇绿、惨目伤心的一片园林……系心国运,如怨如讽,这一曲悲歌到了尾声,已经饱掺着隐忍的饮泣,几乎难于终唱了。全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比兴寄托浑成自然,可谓已泯斧凿痕迹。
此词创作时间不详。词人眼见清明已过,天气阴郁,仍有春寒,心情压抑,创作了此词。亦说词人目睹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残破,先进人物的被压抑,感怀于心,寄托词中(清谭献《箧中词》记人言“盖感兵事之连结,人才之惰窳而作”)。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十年愁眼泪巴巴。今日思家,明日思家。一团燕月明窗纱。楼上胡笳,塞上胡笳。
玉人劝我酌流霞。急捻5琵琶,缓捻琵琶。一从别后各天涯。欲寄梅花,莫寄梅花。
许国虽坚鬓已斑,山南经岁望南山。
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
日暮风烟传陇上,秋高刁斗落云间。
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
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尝。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人肺腑。
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
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