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江行晚过北固山

清代蒋春霖

泊秦淮雨霁,又镫火,送归船。正树拥云昏,星垂野阔,暝色浮天。芦边,夜潮骤起,晕波心、月影荡江圆。梦醒谁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婵娟,不语对愁眠,往事恨难捐。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如此山川。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

白话译文

我停泊这艘船在秦淮的岸边,刚刚雨过天晴。两岸的灯火和船上的灯火正送我这正要还乡的归人的船。树的周围好像被云彩拥抱着,是那么昏暗的一片。旷野很广阔,就感觉星星的位置更是低垂。天慢慢地黑下来了,那昏暗的黄昏暝色从水面上直弥漫到天边。长满芦苇的江边,夜晚潮水澎湃的声音突然一阵高起来了,在江上水波的中心有一圈一圈的光晕。这圆圆月亮的影子照在江心,而随波摇荡。我在船上一梦醒来是谁在唱着哀伤的《楚辞》呢?好像听到江面上传来哀伤悲凉的琴声。

月亮静静无言地照着我一个人,能和我相语的只有无边的孤寂忧愁和难以成眠的漫漫长夜。有多少家国个人的往事都是忘不掉的。看那广阔无尽的南徐平野,看这么苍茫的北固高山,是如此美好的山川。晋朝攻打东吴的时候钩连的铁锁尚且被烧断了,现在的满清连不可恃的铁锁也没有,更不用谈还有什么国防设施了。任凭敌人的军舰长驱直入在我们的长江上回旋驰骋,激浪排空。国家如此多难,而朝廷却一无作为与对策,只能把一切伤心都付与秋江上的一片茫茫烟霭。

词句注释

  1. 木兰花慢:词牌名。此调为柳永所始创。双调,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韵,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韵,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
  2. 北固山:在江苏丹徒县北,下临大江,与金、焦并称京口三山。
  3. 秦淮:河名,源出江苏溧水县北,经南京而入长江。
  4. 树拥云昏:化用杜甫《返照》:“归云拥树失山村。”
  5. 星垂野阔:化用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
  6. 暝色:夜色。
  7. “晕波心”句:化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波心荡、冷月无声。”
  8. 楚些(suò):此代指楚辞。些,语助词,楚辞句尾多“些”字。
  9. 泠泠:形声词。哀弦:哀楚的乐声。
  10. 婵娟:美人,代指月。
  11. 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
  12. 捐:捐弃。
  13. 南徐:今江苏镇江。
  14. 如此山川:梁武帝登北固,题“天下第一江山”。
  15. 铁锁:晋王濬伐吴,吴人以铁锁链横江,王濬作大木筏沿江而下,烧断铁链。
  16. 排空:拥塞天空,形容众多、气势浩大。
  17. 樯橹:指战船。自回旋:随意出入游弋。
  18. 寂寞鱼龙:化用杜甫《秋兴》:“鱼龙寂寞秋江冷。”

作品赏析

从词的结拍“秋烟”句看,其写作季节固与斯役发生的季节相符,而“莽莽南徐,苍苍北固”两句,则明白点出镇江,“更无铁锁”云云,更是江防废弛及英舰在江上横行无阻的写照。作者于清王朝走向没落之际,眼见镇江这一长江重镇失守,词情激发,故词题中特地标出为过镇江之北固山而作,表明此为其心目之所注。但词在写法上盘旋蓄势,不是径从舟过北固山入题,而是遥从泊舟秦淮河写起。上片以浓墨重笔描写过北固山前的江行所见、舟中所闻,旨在为下片所将表达之过北固山时生发的悲慨烘托氛围、渲染场景,从而拓宽词境,加重词情。

词在起调处,以“泊秦淮雨霁”一句把读者引入词境。欲写江行,却写泊舟未写北固,先写秦淮。此句前,供人想象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风光;此句后,立即以“又镫火,送归船”二句转入江行的画面,而句中的“灯火”两字则点出词题中的“晚”。下面更以一个表示时间的“正”字领起六句景语,把此时进入视野的岸边景与江上景、天空景与地面景、远景与近景、动景与静景,尽收入词篇之中。

此六句词,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诗“归云拥树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及姜夔词“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淮左名都》)诸句意境,构成一卷景象万千的秋江夜行图。六句中,初曰“云昏”,继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骤起”“月影荡江”对江上的夜景句句点染,层层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组合上,在丛树与幕云间着一“拥”字,在繁星与平野间着一“垂”字,在瞑色与长天间着一“浮”字,在月影与大江间着一“荡”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点睛之笔。其“晕波心”句中的一个“圆”字,更被陈廷焯在《词则·大雅集》中赞为“警绝”。歇拍“梦醒”两句则从写舟外所见转而写舟内所闻,以“楚些(《楚辞》中《招魂》句尾语助用“些”不用“兮”,洪兴祖补注云:“凡禁咒句尾皆称些,乃楚人旧俗。”)”“哀弦”显示入耳的音调之悲凉,对下片感时事而兴悲的愈转愈沉痛的词情,起了引发和过渡作用。

换头两句中,“婵娟”与上片中的“月影”相呼应,“愁眠”与上片中的“梦醒”相承接。此两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无声”句及张继《枫桥夜泊》诗“江枫渔火对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则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历史往事以抒发其对时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难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间兴衰之往事、清王朝没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苍苍北固”而发为“如此山川”之感叹,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过此前不久竟曾为外敌所攻占,正如萨都剌在《满江红·金陵怀古》词中所说,“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了。其“钩连,更无铁锁,任排空、樯橹自回旋”云云,当然既非对江景的一般描写,也非对历史的一般回顾,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无能的清廷统治下,面对列强坚利的炮舰,已无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军的舰艇在长江上激浪排空,自由回旋,终于陈兵南京城下,迫订了南京条约,而此条约之丧权辱国,与三国时吴末帝孙皓之“一片降幡出石头”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词中,一个“更”字、一个“任”字,情见乎辞,感概系之,字里行间潜藏了对当前时事的深切悲愤。最后,作者以“寂寞鱼龙睡稳,伤心付与秋烟”两句宕开词笔,结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兴八首》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既是写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点词题中的“晚过”,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发在此国难当头之际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联想。下句则把前面所表达的“哀”“愁”“恨”再归结为“伤心”两字,而面对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伤心”之情既匪言可,也无处陈说,只有将其付与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缥缈的秋烟。此一结拍,思入杳茫,寄慨无穷,在篇外留下了袅袅不尽之音。

谭献在《箧中词》中赞此词云:“子山、子美,把臂入林。”意谓此词非一般写景抒怀的作品,乃具有词史意义的篇章,与庾信、杜甫的那些哀时感事、称为诗史之作是可以并传的。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今人或推测为“作者晚年南归,途经北固山有感而作”;或断定为作者“壮岁之作”,其时,“太平天国事发,南京已见烽火,但尚未为其所攻占”;近人吴徵铸在《晚清史词》文中则谓其乃哀鸦片战争中镇江之为英军所攻破(见1942年2月《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7期)。对照原词,比较三说,似以吴说为胜。吴文写于抗日战争期间,文中还感慨遥深地指出:“国无海防,何言天堑?今日读‘钩连’二句,盖有同恸。”查英军侵入长江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年六月,攻入镇江,直抵南京七月,迫清廷签订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条约,八月,始退出长江。列强瓜分中国的一段屈辱历史,遂由此开始。依吴说,则此词反映的正是这一史实。

名家点评

  • 清·谭献:子山、子美,把臂入林。(《箧中词》)
  •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这首词既反映了时代的背景,也表现了作者个人的悲慨,写得极为沉郁,是蒋春霖的一首代表作。(《清词选讲》)

猜你喜欢

临终诗

两汉 • 孔融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笛家弄·花发西园

宋代 • 柳永

花发西园,草薰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是处王孙,几多游妓,往往携纤手。遣离人、对嘉景,触目伤情,尽成感旧。

别久。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画阁春风,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岂知秦楼,玉箫声断,前事难重偶。空遗恨,望仙乡,一饷消凝,泪沾襟袖。

河传·同伴

唐代 • 温庭筠

同伴,相唤。杏花稀,梦里每愁依违。仙客一去燕已飞,不归,泪痕空满衣。

天际云鸟引晴远,春已晚,烟霭渡南苑。雪梅香,柳带长,小娘,转令人意伤。

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

五代 • 冯延巳

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

柳敬亭传

清代 • 黄宗羲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蒋春霖
简介描述:

蒋春霖(1818年—1868年),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寄籍大兴,晚清词人。咸丰中曾官至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

蒋春霖早年工诗,中年毁诗而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年间兵事(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特多感伤之音,有“词史”之称。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烬余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