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洛阳名园记后

宋代李格非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馀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囿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囿之兴废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白话译文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

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

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

唉!公卿大夫们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词句注释

  1. 挟(xié):拥有。
  2. 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3. 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
  4. 秦:今陕西一带。
  5. 陇(lǒng):今陕西西部及甘肃一带。
  6. 襟喉(jīn hóu):比喻地势险要。
  7. 赵: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
  8. 魏:战国时国名,这里指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一带。
  9. 走集:形容交通要冲。
  10. 受兵:遭遇战事。
  11. 贞观:唐太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12. 开元:唐玄宗年号,是唐代兴盛的时期。
  13. 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14. 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15. 蹂(róu):蹂躏,践踏。
  16. 榭(xiè):高台上的敞屋。
  17. 候:征兆。
  18. 园囿(yòu):间或畜有鸟兽的皇家花园 。
  19. 徒然:白白地。
  20. 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21. 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22. 放:放纵。
  23. 自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24. 治忽:治世和乱世。
  25. 得乎:还能够吗?
  26. 末路:穷途末路,喻没落衰亡的境地。

作品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从洛阳建筑的盛衰来窥测国家的兴亡,并非肇始于此文。北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早已借寺庙的兴废寄托对故朝崩溃的哀悼。但杨氏是于乱后残毁的洛阳追记前盛,李氏则于盛时的洛阳预测后事,两者异曲同工,都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盛衰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内涵。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名家点评

  •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四:“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裔夷以势役祝融回禄尽取以去矣。予得李格非文叔《洛阳名园记》,读之至流涕。文叔出东坡之门,其文亦可观。如论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其知言哉!”
  •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六:“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能为此文。”
  • 明·金圣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大儒眼中,固无细事;大儒胸中,固无小计;大儒手中,固无琐笔。定当如此。”
  •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名园特游观之末,今张大其事,恢广其意,谓园囿之兴废,乃洛阳盛衰之候,洛阳之盛衰乃天下治乱之候,是至小之物,关系至大。有学有识,方有此文。”

猜你喜欢

留别妻

两汉 •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⑿,低送数声春怨。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唐代 • 韦庄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浪淘沙·望海

清代 • 纳兰性德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杨氏之子

南北朝 • 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李格非
简介描述: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倚传》)的学士韩倚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著有《礼记说》。

李格非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