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歌

宋代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白话译文

三个月来没有下雨,只见飞土不见云阴。

厅堂清静原想小歇阴凉,稍稍动弹便大汗满身。

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

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

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只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

老天的子民却如此遭罪,牛马不如,实在令人心惊。

词句注释

  1. 劳歌:乐府旧题,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2. 暑天三月:夏季的三个月。
  3. 合:合拢,指云阴覆盖。
  4. 骸:骨。彀:张满弓弩。
  5. 石(dàn):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十石,极言费力之大。
  6. 衲:缝补,这里指缝补过的破衣服。
  7. 以力受金:犹言下苦力挣钱。
  8. 犯炎酷:指因炎热而受扰或被晒伤。
  9. 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
  10. 作民:作育人类。

作品赏析

张耒出身贫寒,从政后又一直沉沦下僚,对广大人民的穷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怀民生疾苦的,也写过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首《劳歌》是他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它以朴素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负重民”劳动神态的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气侯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四句对“热”尽情渲染,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

“忽怜长街负重民”,下一“忽”字,笔锋陡然一转,结上开下,中间四句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诗人由己及人,对于苦力的劳动强度,生活境况,不发抽象议论,也不作全面介绍,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把“怜”的感情交织进去,含蓄地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长彀十石弩”,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令诗人心碎。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这就深化了主题。“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层层逼进。烈日曝晒,“负重民”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不仅逼真感人,使文势跌宕,而且含意深长,从中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是谁把“负重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诗中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深刻,剪裁的精当。

最后四句,变换韵脚,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以人与畜相比。牛马都有人爱护,拴在树下乘凉,唯恐其“犯炎酷”,而“负重民”如此艰辛,却无人怜惜,人还不如牛马。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可看出“负重民”是生活在人间地狱,更能激起读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换了入声韵,更表现出这是“凄厉萧杀”之音。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因为诗人对劳动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技巧,刻意经营,发挥了艺术独创性。

《劳歌》通过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不用一个典故,也没有一个怪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猜你喜欢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日高

唐代 • 李商隐

镀环故锦縻轻拖,玉𥫽不动便门锁。

水精眠梦是何人?栏药日高红髲𩭝。

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

轻身灭影何可望, 粉蛾帖死屏风上。

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

斜阳废苑朱门闭,吊兴亡、遗恨泪痕里。淡淡宫梅,也依然、点酥剪水。凝愁处,似忆宣华旧事。

行人别有凄凉意,折幽香、谁与寄千里。伫立江皋,杳难逢、陇头归骑。音尘远,楚天危楼独倚。

登扫叶楼记

清代 • 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西亭子送李司马

唐代 • 岑参

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

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

使君五马天半嘶,丝绳玉壶为君提。

坐来一望无端倪,红花绿柳莺乱啼,千家万井连回溪。

酒行未醉闻暮鸡,点笔操纸为君题。

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

张耒
简介描述:

张耒(lěi)(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张耒考中进士,任临淮主簿。元祐元年(1086年),通过制科考试,授著作郎、秘书丞、史馆检讨。绍圣元年(1094年),授直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宋徽宗初,拜太常少卿,列入元佑党籍,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自称宛丘先生。政和四年(1114年),张耒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张耒诗学于白居易、张籍,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人。诗风平易舒坦,不尚雕琢,粗疏草率;其词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著有《柯山集》《宛丘集》《柯山诗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