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歌

宋代张耒

暑天三月元无雨,云头不合惟飞土。

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

忽怜长街负重民,筋骸长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饱儿女。

人家牛马系高木,惟恐牛躯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艰,谁知不如牛马福。

白话译文

三个月来没有下雨,只见飞土不见云阴。

厅堂清静原想小歇阴凉,稍稍动弹便大汗满身。

突然想起街上苦工最惨,骨瘦如柴,背上压着一百多斤。

一辈子就靠半件坎肩遮阳挡雨,为了养儿活女不管火热水深!

有钱人的牛马系在树荫歇息,只怕牛马晒病,不能开耕。

老天的子民却如此遭罪,牛马不如,实在令人心惊。

词句注释

  1. 劳歌:乐府旧题,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2. 暑天三月:夏季的三个月。
  3. 合:合拢,指云阴覆盖。
  4. 骸:骨。彀:张满弓弩。
  5. 石(dàn):古代的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石,十石,极言费力之大。
  6. 衲:缝补,这里指缝补过的破衣服。
  7. 以力受金:犹言下苦力挣钱。
  8. 犯炎酷:指因炎热而受扰或被晒伤。
  9. 天工:一作“天公”,指造物者。
  10. 作民:作育人类。

作品赏析

张耒出身贫寒,从政后又一直沉沦下僚,对广大人民的穷苦生活有所体察和了解,在苏门四学士中,他是最关怀民生疾苦的,也写过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首《劳歌》是他的“古乐府歌词”之一。它以朴素明快的语言,通过对“负重民”劳动神态的刻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

诗的开头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热。一二两句写天气:说“云头不合”,则可见烈日当空;说“惟飞土”,既呼应了上句“三月元无雨”,又强调了气侯炎热干燥,尘土飞扬。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盛夏赫赫,骄阳似火,深堂高卧,想动身而未动身,就汗如雨下,这表明炎热已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这四句对“热”尽情渲染,为后面写“负重民”劳动的艰辛,作了有力的铺垫。

“忽怜长街负重民”,下一“忽”字,笔锋陡然一转,结上开下,中间四句进入对“负重民”的正面描写。诗人由己及人,对于苦力的劳动强度,生活境况,不发抽象议论,也不作全面介绍,而是巧妙地通过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把“怜”的感情交织进去,含蓄地表现出来,这种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长彀十石弩”,一个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负重物,移步艰难的苦力形象,令诗人心碎。这一细腻描绘,不仅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而且逼真地点明物体之重已远超过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饱儿女”,苦力的区区报酬得来十分不易,其中渗透着很多血和汗。这就深化了主题。“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层层逼进。烈日曝晒,“负重民”尽管衣不蔽体,却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已被剥削得一无所有,除出卖苦力外别无“饱儿女”之法。“负重民”是家中直接挣钱者,从事的又是如此费力的劳动,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断,所谓“饱儿女”,充其量也只不过勉强活命而已。这两个典型细节的刻画,不仅逼真感人,使文势跌宕,而且含意深长,从中也引发了一个问题:“是谁把“负重民”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诗中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深刻,剪裁的精当。

最后四句,变换韵脚,笔锋一转,向更深的意境开掘,以人与畜相比。牛马都有人爱护,拴在树下乘凉,唯恐其“犯炎酷”,而“负重民”如此艰辛,却无人怜惜,人还不如牛马。这样的强烈对比,更可看出“负重民”是生活在人间地狱,更能激起读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换了入声韵,更表现出这是“凄厉萧杀”之音。

这首诗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是因为诗人对劳动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技巧,刻意经营,发挥了艺术独创性。

《劳歌》通过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全诗取材贴近现实,出语平易晓畅,不用一个典故,也没有一个怪字,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下层劳工的同情和怜悯。

猜你喜欢

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宋代 •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黄台瓜辞

唐代 • 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代 •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风流子·金络玉衔嘶马

五代 • 孙光宪

金络玉衔嘶马,系向绿杨阴下。朱户掩,绣帘垂,曲院水流花谢。欢罢,归也,犹在九衢深夜。

张耒
简介描述:

张耒(lěi)(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张耒考中进士,任临淮主簿。元祐元年(1086年),通过制科考试,授著作郎、秘书丞、史馆检讨。绍圣元年(1094年),授直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宋徽宗初,拜太常少卿,列入元佑党籍,数遭贬谪,晚居陈州,自称宛丘先生。政和四年(1114年),张耒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张耒诗学于白居易、张籍,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人。诗风平易舒坦,不尚雕琢,粗疏草率;其词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著有《柯山集》《宛丘集》《柯山诗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