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侍御送贡物戏赠

唐代张谓

铜柱朱崖道路艰,伏波横海旧登坛。

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

疲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风寒。

由来此物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

白话译文

通往铜柱朱崖的道路艰险崎岖,登坛封拜的伏波横海曾效驰驱。

百越的土人自愿进贡珊瑚宝树,汉代的使者何劳又去辨诬洗污。

奔驰山中的驿马担心日已向暮,航行江上的孤舟生怕遇上风雨。

这些珍奇宝物从来都很难得到,只恐贤明的君主顾也不肯一顾。

词句注释

  1. 杜侍御:名不可考。侍御,官名。诗人另有《送杜侍御赴上都》:“避马朝中贵,登车岭外遥。还因贡赋礼,来谒大明朝。”则所谓“送贡物”是将岭外珍宝专程送往长安。
  2. 铜柱朱崖:指南方边远地区。铜柱: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兵南征交趾,立铜柱,为汉之极界。按所立铜柱在今广西分茅岭下。朱崖:又称珠崖,汉郡名,即今海南省琼山县一带。
  3. 伏波:汉马援曾为伏波将军,韩说曾为横海将军,两人都曾率兵南征。登坛:古代封拜大将,都要筑坛受命,然后出师。
  4. 越人:泛指南方人。五岭以南,古为百越之地。珊瑚树:《太平御览》卷八百零七引《海中经》:“珊瑚生于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古人以为珍饰之物。
  5. 獬豸(xiè zhì)冠:御史所服之冠。《旧唐书·舆服志》:“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台流内九品以上服之。”獬豸,类似羊的神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
  6. 难得:指稀世的珍宝。《老子·上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言古代明君屏绝稀奇珍宝,免使臣下逢迎其欲,以图恩宠。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地方官员以进贡方物为名,行市恩买宠之实的诗,词微义显,言正行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意思是说,远方贡物,不该强取。首二句由怀古领起。“铜柱”、“朱崖”,暗指杜侍御出使的地点,这个地方正是当年伏波将军(马援)、横海将军(韩说)拜将坛、征讨东越之地。言外之意,历史上的两位战将,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才到了那里,功彪千载,名垂青史,如今杜侍御为了攫取贡物,取悦皇帝,也到了那里,孰公孰私、孰尊孰卑,两相对照,泾渭分明。若说一二句是侧面讽谏的话,三四句就是从正面进言。意思是说汉唐国力强盛、为其威望所折服,南越人自会心甘情愿向朝廷进献像珊瑚树那样的珍贵礼物,又何必劳驾杜侍御不辞辛劳、万里迢迢前去亲自索要。

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杜侍御冒险而夺取贡物,未必能取悦皇上。五六句承首句,突出“道路难”三字。马精疲力尽,还要爬山涉水,唯恐太阳下山赶不及路程;船,孤帆无伴,还要冲波鼓浪、冒着春寒艰难行驶。两句将杜侍御为逢迎,不惜一切代价的为人及其心理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七八句,以反言若正的笔法,表面上为粉饰朝廷、为君王开脱,实则寓含更深刻的讽刺。从“多恐”二字里透露了这一消息,可谓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此诗紧扣御史的职责和其卑鄙行为,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起到辛辣讽刺的效果。

创作背景

远在先秦时代,岭南就与中原有了交往。秦汉至唐时期,随着行政区域的设置和海上道路的开通,岭南与海外及内地的经济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岭南重镇番禺(今广州市)逐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埠,并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有着各种奇珍异宝。经贸的繁荣,使地方官员有了膜货的物质基础,也为他们提供了讨好朝廷的条件。他们在中饱私囊的同时,没有忘记向皇上“送贡物”,以谋求权力的巩固和官位的晋升。作者在任潭州刺史时有感于这种世事便创作了此诗。

名家点评

  •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六:张谓“由来此货称难得,多恐君王不忍看”,李商隐“不须看尽鱼龙戏,终遣君王怒偃师”,皆得忠君爱国之意。结句须得此法。
  • 《唐诗归》卷十六钟惺曰:“自贡”、“何劳”字,惭惶煞人也。上二句动人羞恶,下二句动人侧隐。末语说得贡献人败兴。风刺之体,深厚而严,立言有法。
  • 谭元春云:(五六句)读二语,有心者自当恻然。
  •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九:有关风教之诗,亦严亦婉,可悲可敬。
  • 胡以梅《唐诗贯珠笺》卷二一:此题虽云“戏赠”,实以讥刺当时耳。三四亦言若越人出于向化自贡,何劳押送?盖必节镇奉令征求而得,一路须防闲偾运,非古之远人来王贡方物之比耳。意在言外,于“自”字可想。
  • 屈复《唐诗成法》卷七:五六详写险远难行,以起七八之“不忍看”也。“难”字、“旧”字、“自贡”、“何劳”、“愁”、“畏”、“由来”、“多恐”诸字相呼应。题是“戏赠”,诗是毒口痛骂。讽刺须有含蓄,明骂有何味?此首太显露。
  • 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八:前半老成,五六给耳。结语婉琢,自足可讽。又引胡紫田曰:“自贡”、“何劳”,讽刺婉隽。五六极写愁畏之状,人结倍觉有情。
  • 杨逢春《唐诗绎》卷二十:规杜兼以讽君,妙在得“戏”字神情,不嫌唐突。
  • 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下:能寓严厉于和平。
  • 胡本渊《唐诗近体》卷三:一气浑成中,自寓深情微旨。
  • 于庆元《唐诗三百首续选》:态和音雅,吴梅村诗深臻其妙。
  •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三):亦严亦婉,讽侍御兼以讽君。
  • 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格度严密,语致精深,多击节之音。

猜你喜欢

将进酒

唐代 •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代 •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伤歌行

魏晋 • 曹叡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飏。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

唐代 • 李贺

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

横庭鼠径空土涩,出篱大枣垂珠残。

安定美人截黄绶,脱落缨裾暝朝酒。

还家白笔未上头,使我清声落人后。

枉辱称知犯君眼,排引才升强絙断。

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

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

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

明朝下元复西道,崆峒叙别长如天。

张谓
简介描述:

张谓(?-779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时读书于嵩山。天宝二年(743年)登进士第。天宝后期入封常清北庭、安西幕。乾元元年(758年)秋,以尚书郎使夏口。大历初官潭州刺史,大历六年(771年)任礼部侍郎。约卒于大历末年。为人重交存义,亦有韬略。其诗不事刻画,而语多沉至,有磊落之气。《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