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赏亭

明代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白话译文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词句注释

  1. 盖:大概。
  2. 子瞻:指苏轼。
  3. 匡庐:江西庐山。
  4. 暱(nì):同昵,亲近之义。这里指挨近,靠拢。
  5. 掖(yè):挽扶,挟持。

作品赏析

此文描写了寓山及妙赏亭的独特景致与意境。开篇即点出寓山美景难以尽述的原因——身在其中,难以观其全貌,巧妙引用苏轼游庐山的典故加以佐证;接着引出妙赏亭的位置优势,即不靠近山而能尽揽山色;随后将几层楼台、深绿陡崖、云气缭绕、仰观天宇、俯视流水等景致逐一呈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最后,以池中设岛、岛上建亭的巧妙布局收束全文,强调众多妙趣汇聚于此,引发品德高尚之人的欣赏与共鸣。全文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寓山景致的超凡脱俗与引人入胜,使人如临其境。

猜你喜欢

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宋代 • 卢祖皋

彭传师于吴江三高堂之前作钓雪亭,盖擅渔人之窟宅,以供诗境也,赵子野约余赋之。

挽住风前柳,问鸱夷当日扁舟,近曾来否?月落潮生无限事,零落茶烟未久。谩留得莼鲈依旧。可是功名从来误,抚荒祠、谁继风流后?今古恨,一搔首。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万里乾坤清绝处,付与渔翁钓叟。又恰是、题诗时候。猛拍阑干呼鸥鹭,道他年、我亦垂纶手。飞过我,共樽酒。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使东川·江花落

唐代 • 元稹

日暮嘉陵江水东,梨花万片逐江风。

江花何处最肠断,半落江流半在空。

过永乐文长老已卒

宋代 • 苏轼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游严子陵祠

宋代 • 范仲淹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候,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岂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祁彪佳
简介描述:

祁彪佳(1602年—1645年),字虎子,又字幼文、弘吉,号世培,别号远山主人。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1622年(天启二年)进士,官至御史。清兵进迫杭州时,他正卸职家居,清廷派人招聘他,他在家中投水自尽。谥忠敏。祁彪佳长于戏剧研究,著有《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

祁彪佳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