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从登封途中作

唐代宋之问

帐殿郁崔嵬,仙游实壮哉。

晓云连幕卷,夜火杂星回。

谷暗千旗出,山鸣万乘来。

扈从良可赋,终乏掞天才。

白话译文

帐幔锦帷在巍峨的嵩山上层层铺开,仿佛神仙驾游云端,盛况非凡。

清晨登临时,云雾与绣帐一同舒卷,如梦如幻;夜晚下山时,灯火与星光交织,好像银河回转,大地灿烂。

千旗飘动,遮天蔽日,山谷也显得幽暗;天子车驾到来,山中响起高呼万岁的声音。

我有幸跟随皇上出外巡游,非常值得赋诗赞颂,但终究还是缺乏光彩耀天的才华。

词句注释

  1. 扈(hù)从:跟随皇帝巡游。
  2. 登封:地名,即今河南省嵩山一带。
  3. 帐殿:皇帝出巡所住的用帐幔搭建的临时宫殿。
  4. 郁:繁盛美丽。
  5. 崔嵬(wéi):高大巍峨。
  6. 仙游:像神仙一样出游,这里形容皇帝出巡。
  7. 壮:壮观。
  8. 卷:舒卷。
  9. 杂:混杂。
  10. 回:回旋。
  11. 万乘(shèng):皇帝的车马。
  12. 良可赋:实在值得赋诗一首。
  13. 掞(yàn)天才:光耀照天的才华。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帐殿的壮观。 “帐殿郁崔嵬”,实际上写了三样景物。一是“帐殿”,即皇帝出游以锦帐围成的所谓宫殿;一是葱郁的树林,即诗中的“郁”,一是“崔嵬”,高大的山。一句诗将三样景物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即是帐殿坐落于布满林木的高山上, “帐殿”是中心景物。“仙游实壮哉”,这是脱口而出的赞美之词。

颔联描写景色。“晓云连幕卷”,这是早晨的景色:那清晨的彩云看上去似与锦帐难分,在一起卷动,给读者以连幕卷的感觉。“夜火杂星回”,写晚间景色。帐殿及其周围的灯火看上去似与天上的星星混杂在一起,好像与星星一起在运转、在闪动。这两句是以早晨的彩云、晚上的星星作映衬,描写帐殿所处地势之高。“卷”“回”都是动态描写,因而景色也是壮观的。

颈联写天子车驾及随从人员在山谷中出现的情景。“谷暗千旗出”,这是指山谷幽暗,车驾在山谷中行走,忽然看到许多旗帜出现在眼前。“山鸣万乘来”,写扈从队伍人马喧闹,山谷回应,知道是天子的车马到了。这两句是从车驾在山中行进的角度写天子出巡的壮观。

尾联叙感想。上面的景象如此壮观,场面如此之大,的确可以向皇上献赋颂德,只因自己没有很高的才能,不能写得很好。尾联以自谦之笔点题,突出了颂圣之意。

《扈从登封途中作》虽为取悦皇帝而作,但文字华美,格律整齐,意境开阔,笔力刚劲,对初唐近体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腊月,武则天前往嵩山祭天,诗人随行。在祭祀完毕后,诗人为颂扬这一盛事,在回登封途中作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沉雄之作,落句未免意尽。

猜你喜欢

十渐不克终疏

唐代 • 魏征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配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纂?”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问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减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曹刿论战

先秦 • 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登科后

唐代 •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别黄徐州

宋代 •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自不工。

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山坡陀行

宋代 • 苏轼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

松茀律兮百尺旁,拔此惊葛之。

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

藐余望兮水中汦,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四无人兮可忘饥。

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

使其开口言兮,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

默不言兮,蹇昭氏之不鼓琴。

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

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

昔余游于葛天兮,身非陶氏犹与偕。

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马怀。

聊逍遥兮容与,晞余发兮兰之渚。

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余行诘曲兮欲知余者稀。

峨峨洋洋余方乐兮,譬余系舟於水,鱼潜鸟举亦不知。

何必每念辄得,应余若响,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宋之问
简介描述:

宋之问(约656年—712年),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一说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唐朝中期诗人、官员。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等职。天授元年(690年),与杨炯同为宫中习艺馆学士。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为洛州参军,陪宫中游宴应制。神龙元年(705年),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被贬泷州参军,遇赦北归,召为鸿胪主簿,历任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考功员外郎、知贡举。依附于安乐公主,被太平公主揭发其主持贡举时的贪贿事宜,外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后,坐罪流放钦州。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于桂林。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他大力创作五律,取法汉魏古诗创作五古,善写五言排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之冠,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自然流畅。在山水描写上也颇具特色,对盛唐诗人王维的山水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原集已佚,有辑本《宋之问集》二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