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雁

明代高启

木落时来,花发时归,年又一年。记南楼望信,夕阳帘外,西窗惊梦,夜雨灯前。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风吹断,见两三低去,似落筝弦。

相呼共宿寒烟。想只在、芦花浅水边。恨呜呜戍角,忽催飞起,悠悠渔火,长照愁眠。陇塞间关,江湖冷落,莫恋遗粮犹在田。须高举,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白话译文

万木绸零时你飞来,春暖花开之后你又归去,秋来春去年年岁岁,记得帘外夕阳低垂南楼中盼望着你带信,西窗夜雨里你那凄哀的叫声令人难以入睡。月光下书写着大字,浓霜里队形整整齐齐,冲破潇湘云雾万里,忽然一阵狂风吹断队形,两三只鸿雁啊就像筝弦断裂般分离。

寒烟中鸿雁互相呼唤着,只愿栖宿在荒僻的芦花浅水里,怨恨那呜呜作响的号角,忽然使孤雁受惊飞起/江边那闪闪烁烁的淮火,常常照射着孤独愁苦不能入睡,越过雄壮的陇头关山,跨过冷的江河湖海,不要留恋田地里残留的稻穗,让那些捕猎者们徒然羡慕吧,孤雁依然翱翔在云海苍茫的高空里。

词句注释

  1.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正体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
  2. 南楼塑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望信与望雁相关。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3. “西窗”二句:用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意。
  4. 写月书斜:指雁行在月下斜飞,排成“一”字或“人”字。
  5. 战霜:指雁儿勇敢地迎着寒霜飞行潇湘,本指湖南省的潇水和湘江,用为湖南地区的代称。钱起《归雁》诗:“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潇湘”二字是用典,传说雁南飞到湖南衡的回雁峰而止,故以此极写其远行。
  6. 似落筝弦:古人把斜列的筝柱称为雁行,所以这里说风吹雁落,似筝上弦索脱落。
  7. 戍角:守边军营的号角。
  8. “悠悠”二句:用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诗意。
  9. “陇塞”二句:写雁儿艰难的行程。陇塞:陇山。在甘肃省,这里泛指北方山川。间关:崎岖艰险的道路。《后汉书·马援传》:“间关险难,触冒万死。”
  10. “莫恋”句:劝喻莫为稻梁谋的意思。大雁以田间遗粮为食,而到田间觅食,就要冒被捕杀的危险。
  11. “教弋”句:汉扬雄《法言·问明》:“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鸿高飞入云,弋人不得射获。喻脱羁远害。弋人,用箭射鸟的人。弋,带丝绳的箭,词中指用箭射。

作品赏析

由于雁有随季节变化迁徙南北的习性,又由《汉书・苏武传》演绎出来的“鸿雁传书”的传说,历代文人笔下往往通过咏雁来抒发旅途坎坷、游子思家与思妇念夫的伤感牢愁。高启这首词虽是咏物体,寄托的也是这份郁结心中的愁思。

词上片着题从雁的特性入手,写雁飞来飞去,从不耽搁、改变。由此引出下面思妇因雁而思人的感伤,说她在夕阳时分,卷起帘幕,正凭窗远眺,忽见雁来,却捎不来远在他乡的丈夫的音讯;夜间雨声淅沥,孤灯明灭,窗外传来一声哀惨的雁啼,惊回了她与丈夫团聚的好梦,令她倍感寂寞凄凉。“记南楼”句与上似接又不接,表面是写人因雁而引起的思亲深情,实际上又呼应雁飞来与夜鸣状况,疏阔而不漏,是针线细密处。“年又一年”又与“记”字关联,表达闺中思妇苦盼信至,已非一时,加深了她的失望与凄苦。以下词由“望”转而刻画雁飞行状况,说它们在月下、霜露中排着整齐的队伍,越过大江,飞向湖南,在阵阵寒冽的秋风中,缓缓落下,犹如古筝上排列的琴弦一般。这几句,状雁飞极为传神,将雁不畏风寒、顽强前进的品格点染无遗。宋人又有《潇湘八景图》,中有《平沙落雁》幅,故此暗用此典,以紧扣“落”字。上半写雁飞,下半转写雁落后。雁群栖息在寒烟迷离的浅水芦苇边照理应该很安定,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守城士卒所吹的号角把它们惊起,就是悠悠渔火往来把它们恐吓。这里说的是雁,又暗指漂泊在外的游子,以与上片深闺思妇成为比照,道出游子谋生的艰辛与苦痛。这样前伏后逗,意足思密,足见词人构思之奇巧。最后,词人干脆代雁发言:说大雁在西北边塞恶劣环境中高飞,在江湖中流落,这是为了谋生。可是世间还有比谋生更艰难的,因此千万要高飞远翥,不要被猎人的冷箭射中。这时候作者已在自我感叹,所以含血泪而出,分外深沉感伤。

咏物词到南宋时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杰作,绘影绘声,惟妙惟肖,南宋末的张炎就有一首《解连环》词写雁,脍炙人口。咏物词的写法,一般也与咏物诗相同,即以着题为主,结尾荡出题外,以双关语收,做到即物及人、曲终奏雅。高启这首咏雁词,贵在结合自己思想,既能将雁的特性写深写透,又能由己出发,把主观情思移易到客观述体上,使所咏对象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从而使作品达到了有物有人、因物达情的上乘境界。尤其是下片,几乎人雁难分,诱使读者从雁引发身世之感,产生共鸣。而由此,读者又能通过词作,感验到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在动荡中的凄凉惊悸,体验到整个社会残酷的政治气氛。

创作背景

元末时,高启曾在吴王张士诚手下任职。朱元璋夺取政权后,他虽曾应诏出任新朝,但在以猜忌、滥杀闻名的朱氏控制下,不能不产生一种畏惧感。这首词就是借咏雁来自慨身世,字里行间充溢着抑郁的情调。

名家点评

  • 清·陈廷焯《云韶集》:“此作句句精秀,虽非宋人风格,固自成明代杰作。‘横波’七字,精湛而雄秀,真才人之笔。”

猜你喜欢

游大林寺序

唐代 • 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广平宋郁、安定梁必复、范阳张特、东林寺沙门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息慈、寂然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今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先秦 • 子产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是以远至迩安。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

宣子说,乃轻币。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唐代 • 杜牧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贺圣朝·留别

宋代 • 叶清臣

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高启
简介描述:

高启(1336年-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诗人、文学家。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高启诗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但从汉魏一直摹拟到宋人,又死于盛年,未能熔铸创造出独立的风格。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