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代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白话译文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

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

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词句注释

  1. 唐多令:词牌名,也写作“糖多令”,又名“南楼令”,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亦有前片第三句加一衬字者。
  2. 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姜夔《翠楼吟》词序云:“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武昌安远楼成。”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3. 小集:此指小宴。
  4. 侑(yòu)觞歌板:指酒宴上劝饮执板的歌女。侑觞,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5. 龙洲道人:刘过自号。
  6. 汀洲:水中小洲。
  7. 寒沙:别本作“塞沙”,误。
  8. 南楼:指安远楼。
  9. 系船:别本作“系舟”。
  10. 黄鹤:指黄鹤山,又名黄鹄山。在长江南岸,武昌城西北蛇山上,有黄鹤矶,又名黄鹄矶。黄鹤楼在其上。
  11. 断矶:矶断江岸。矶:水边山石,临江山崖。
  12. 曾到否:一作“今在不”。不:即否。
  13. 浑是:全是。
  14. 终不似:别本作“终不是”。
  15. 少年游:少年时的游赏。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名作。作者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词一起用了两个偶句,略点景物,写登楼之所见。但既无金碧楼台,也没写清嘉的山水。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而已。这里的“满”字和“寒”字下得好,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出一幅依黯的画面,为全词着上了一层“底色”。细味这残芦满目、浅流如带的词境,不止气象萧瑟,而且写出了居高临下的眺望之感来,是统摄全篇的传神之笔。接下去,作者以时空交错的技法把词笔从空间的凭眺折入时间的溯洄,以虚间实,别起波澜。“二十年重过南楼”,一句里包含了多少感慨。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曾在这里过了一段豪纵不羁的生活。二十年过去了,可是以身许国的刘过却“四举无成,十年不调”,仍厄于韦带布衣的寒士地位。如今故地重经,而且是在这个祸乱日亟的时候,令人凄然以悲。句中的“过”字点明此行不过是“解鞍少驻初程”的暂歇而已,并为下文伏线。“柳下”三句,一波三折,文随意转,极见工力。“未稳”上承“过”字,说明客边行脚的匆遽,钩锁紧密,见出文心之细。“能几日,又中秋”,一种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都从这一个“又”字里泄露出来。三句迭用“犹”“能”“又”等虚字呼吸开合,腾挪旋转,真能将词人灵魂的皱折淋漓尽致地揭示无余。

过片以后纯乎写情,皆从“重过”一义生发。曰“故人”,曰“旧江山”,曰“新愁”,曰“不似”,莫不如此。章法之精严,风格之浑成,堪称《龙洲词》中上上之作。“黄鹤”二句一问而起,虚际转身之笔也。“矶头”上缀一“断”字,便有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是泛下之笔。故人是谁,作者没有点出,只虚写一笔,就把旧欢难拾、人去楼空的怅悒情绪浓郁地表现出来了。“旧江山浑是新愁”,是深化题旨之重笔。前此种种依黯的心绪,所为伊何。刘过此刻所感受的巨大的愁苦,就是对韩侂胄引火的冒险政策的担忧,就是对江河日下的南宋政局的悲痛。旧日的壮丽江山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而他对于这场可怕的灾难竟然无能为力,这教人悲从中来。“浑是新愁”,四字包括三层含义。本有旧愁,是一层;添了新愁,是第二层。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是第三层。旧愁就是他《忆鄂渚》诗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旧愁新恨,纷至沓来,此番登览,赢得的不过是无边枨触和一腔惆怅罢了。卒章三句买花载酒,本想苦中求乐,来驱散一下心头的愁绪。可是这家国恨、身世愁又岂是些许花酒所冲淡得了的。先用“欲”字一顿,提出游乐的意愿,旋用“不似”一转,则纵去也无复当年乐趣,表示了否定的态度。“少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相对于已老之今日而言。刘过初到南楼,年方三十,故得以少年目之。且可与上片之“二十年重过南楼”相绾合,论其章法,确有草灰蛇线之妙。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之有无穷哀感。

创作背景

武昌为当时抗金前线,当南北交通之冲要,为荆湖北路之首府。淳熙十三年(1186年)秋冬之际,安远楼建成。不久,年仅三旬的刘过曾经游过安远楼。二十年后是开禧二年(1206年),当年发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开禧北伐”,然后翌年(1207年)韩侂胄被杀,不久后辛弃疾也去世了。此词中写“二十年、重过南楼”,二十年当为约数,乃有“故人曾到否”的设问和慨叹。二十年后八月五日这一天,已近暮年的刘过,壮志不酬,在事隔20年之后重新登上此楼,望中原之未复,叹身世之不遇,不禁感慨系之,遂为此词。一说此词作于嘉泰四年(1204年)。

名家点评

  • 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因再游黄鹤楼而追忆故人不在,遂举目有江上之感,词意何等凄怆!系舟未稳,旧江山浑是新愁,读之下泪。(《草堂诗余隽》)
  •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情畅语俊,韵叶音调,不见扭造,此改之得意之笔。(《草堂诗余正集》)
  • 清代词人徐釚:刘此词,楚中歌者竞唱之。(《词苑丛谈》引《山房随笔》)
  • 清代学者黄苏: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纷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蓼园词选》)
  • 晚清词论家李佳:刘过《唐多令》轻圆柔脆,小令中工品。词以写情,须意致缠绵,方为合作。无清灵之笔,意致焉得缠绵。彼徒以典丽堆砌为工者,固自不解用笔。(《左庵词话》)

猜你喜欢

送秦中诸人引

金朝 • 元好问

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菩萨蛮·窗前桃蕊娇如倦

清代 • 纳兰性德

窗前桃蕊娇如倦,东风泪洗胭脂面。人在小红楼,离情唱《石州》。

夜来双燕宿,灯背屏腰绿。香尽雨阑珊,薄衾寒不寒。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游侠篇

魏晋 • 张华

翩翩四公子,浊世称贤明。

龙虎方交争,七国并抗衡。

食客三千馀,门下多豪英。

游说朝夕至,辩士自从横。

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

信陵西反魏,秦人不窥兵。

赵胜南诅楚,乃与毛遂行。

黄歇北适秦,太子还入荆。

美哉游侠士,何以尚四卿。

我则异於是,好古师老彭。

刘过
简介描述:

刘过(1154年-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刘过的籍贯尚有争议,主要包括吉州太和说(今江西泰和县)、庐陵说(今江西吉安市)和襄阳说(今湖北樊城区)。现经考证一般认为刘过生于吉州太和龙洲(今泰和县澄江镇龙洲村),长于庐陵,去世于江苏昆山,其墓尚在。

刘过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光宗、宁宗时,以诗文会友江湖,与辛弃疾、陆游等过往甚密。他的词作,在当时有相当地位。有《龙洲集》《龙洲词》《龙洲道人诗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