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江中孤屿

南北朝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白话译文

倦于遍览江南美景,江北风光久未观看。

寻求新景道路遥远,探访奇观时光不延。

穿越激流横渡前行,孤岛秀美大河中间。

白云红日相互辉映,水天一色澄碧鲜妍。

呈现灵气无人欣赏,藏有真趣谁为传言?

遥想昆山仙人英姿,顿觉世间尘缘邈远。

始信安期养生之术,得以享尽养生天年。

词句注释

  1. 江中:指永嘉江,在浙江东南境,又称瓯江、温江、蜃江、永宁江。孤屿,即孤屿山,在今温州市附近永嘉江中。
  2. 历览:遍览,游遍了。
  3. 旷周旋:久不游览。旷,荒废,耽搁。周旋,应酬,打交道,这里指前去游赏。
  4. 迥:迂回。
  5. 景:日光,指时间。延:长。
  6. 乱流:从江中截流横渡。趋:疾行。
  7. 媚:优美悦人。中川:江水中间。
  8. 空水:天空和江水。
  9. 表灵:指孤屿山极其神奇的景象。表,明显。灵,灵秀、神奇。物:指世人。
  10. 蕴真:蕴藏的仙人。真,真人、神仙。
  11. 昆山姿:指神仙的姿容。昆山,昆仑山的简称,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的住处。
  12. 缅(miǎn)邈(miǎo):悠远。区中缘:人世间的相互关系。
  13. 安期术:安期生的长生之术。安期,即安期生,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传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过了一千岁。

作品赏析

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游永嘉江所作。谢灵运是东晋大族谢氏之后,门第高贵,自视甚高。刘宋建立之后,打击门阀士族,谢灵运由公降为侯,未得重用,因而心怀不满,自己主动要求出守永嘉郡。在永嘉时他肆意游览山水,不理政事,寄情于山水翰墨之间,以抒发郁愤。正是在这种处境与心情下,谢灵运写了此诗。

名家点评

  • 明代钟惺:“怀新道转回”:只是舟行诣妙。“寻异景不延”:此景亦真,惜说得不畅。(《古诗归》)
  • 明代谭元春:灵运是古今第一游山人,所以游具游情丝毫可通之今日……(《古诗归》)
  • 明代陆时雍:“乱流趋正绝(一作孤屿)”,此景人所不道,然言之自佳。“孤屿媚中川”,此山水赏心语,得趣既饶,故赋景自别。(《古诗镜》)
  • 明代胡应麟:风神华畅,似得天授,而骈丽已极。又云:康乐清而丽。(《诗薮》)
  • 明代孙矿:意不甚深,惟以生涩工。得在此,失亦在此。(《文选集评》)
  • 清代王夫之:入想出句,一如皎月之脱于重云。(《船山古诗评选》)
  • 清代陈祚明:谢康乐诗如湛湛江流,源出万山之中,穿岩激石,瀑挂湍回,千转百折,喷为洪涛。及其浩漾澄湖,树影山光,云容草色,涵彻洞深,盖缘源远流长,时或潴为小涧,亦复摇曳澄萦,波荡不定。又日:于未登孤屿前,先写一层,搜奇选胜,意见笃好山水若此,情倍深,旨倍曲,发端构想,高人几许。作诗能用意者,难在得发端一语,既得起句,则循绪而下,滔滔不穷,自然章法迢递,通体灵警,无论古体、近体皆然。又云:“乱流”二句佳,绝流而渡,正尔时,不意复有好景,忽得孤屿悦目赏心,出于望外,觉此境倍佳耳。“云日”二句,十字足尽孤屿妙景,亦写景写虚法。(《采菽堂古诗选》)
  • 清代何焯:放眼江天,脱屣遗世,兴象殆欲参灵。“乱流趋正绝”二句,妙在上句一顿。舟行兀兀,忽推蓬远眺,心目俱旷,叙写生动。“表灵物莫赏”二句,景物灵旷,尚莫能赏,况埋照而蕴真者乎。(《义门读书记》)
  • 清代沈德潜:“怀新道转回”,谓贪寻新境,忘其道之远也。“寻异景不延”,谓往前探奇,当前妙景,不能少迁延也,深于寻幽者知之。十字字字耐人咀味。又云:“乱流”二句,谓截流而渡,忽得孤屿。余尝游金、焦,诵此二句,愈觉其妙。(《古诗源》)
  • 清代邵长蘅:孤屿便妙,“新”、“异”二字,为孤屿写境灵,真便写性情矣。又云:大谢诗无论才高,其所历之处皆是妙境,焉得不触发?(《文选集评》)

猜你喜欢

祝英台近·水纵横

宋代 • 辛弃疾

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

日日心来往,不畏浙江风。

浣溪沙·肯把离情容易看

清代 • 纳兰性德

肯把离情容易看,要从容易见艰难。难抛往事一般般。

今夜灯前形共影,枕函虚置翠衾单。更无人与共春寒。

侍从游宿温泉宫作

唐代 • 李白

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

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

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

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

汉武

宋代 • 杨亿

蓬莱银阙浪漫漫,弱水回风欲到难。

光照竹宫劳夜拜,露漙金掌费朝餐。

力通青海求龙种,死讳文成食马肝。

待诏先生齿编贝,那教索米向长安。

谢灵运
简介描述:

谢灵运(385年-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 晋宋间诗人、文学家、旅行家、佛学家, 中国“山水诗派”鼻祖。东晋名将谢玄之孙。

谢灵运早年寄养在钱塘杜家。后袭封康乐县公,世称“谢康乐”。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琅邪王司马德文的大司马行参军。后历任抚军(刘毅)记室参军、太尉(刘裕)参军、中书黄门侍郎等职。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谢灵运被封为康乐侯,又任命其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太守。一年后,称疾辞官。元嘉三年(426年),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入京。不久,谢灵运又辞官归始宁。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谢灵运出任临川内史。后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以“叛逆”罪处绞刑。

谢灵运年少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是第一位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亦撰写《晋书》,辑有《谢康乐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