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白话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词句注释

凤凰台: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凤凰山。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长江。

吴宫:三国孙吴建都金陵所筑的宫殿。幽径:僻静的小路。

晋代:指东晋,晋室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原指衣服和礼帽,这里借指世族士绅、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古丘:古坟。

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其旧址为今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因江水外移,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

浮云蔽日:比喻朝中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此诗一说是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李白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作品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既发思古之幽情,复写江山之壮观,最后又以咏叹政治愤懑作结。历史、自然、社会,俱是宏观,而又不失其真切。气势恢宏,情韵悠远,诚登高揽胜之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此诗就诗人行吟时的动态而言,首联咏身之所在的凤凰台,颔联环顾台之所在的金陵城,颈联放眼城外的江天,结联遥望西北天际:层次非常清晰。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李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名家点评

  •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谪仙为绝唱。
  •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水,白鹭洲,皆金陵山水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长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长安为愁焉。
  • 元末明初高棅《唐诗品汇》: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好,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 元末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爱君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 明代王世懋《艺圃撷余》: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短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余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如“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 明代胡应麟《诗薮》: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面,未尝题黄鹤、凤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浮云蔽日”“长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面不识,而强加长短,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生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如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花草”二句下)。看先生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风轨。
  • 清代屈复《唐诗成法》:三、四熟滑庸俗,全不似青莲笔气。五、六住句,然音节不合。结亦浅簿。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崔颢题诗黄鹤楼,李白见之,去不复作,至金陵登凤凰台乃题此诗,传者以为拟崔而作,理或有之。崔诗直举胸情,气体高浑,白诗寓目山河,别有怀抱,其言皆从心而发,即景而成,意象偶同,胜境各擅,论者不举其高情远意,而沾沾吹索于字句之间,固已蔽矣。至谓白实拟之以较胜负,并谬为“槌碎黄鹤楼”等诗,鄙陋之谈,不值一噱也。
  •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刘后村曰:古人服善。李白登黄鹤楼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语,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黄鹤》《凤凰》相敌在何处?《黄鹤》第四句方成调,《凤凰》第二句即成调;不有后句,二诗首唱皆浅稚语耳。调当让崔,格则逊李。颢虽高出,不免四句已尽,后半首别是一律,前半则古绝也。
  •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若论作法,则崔之妙在凌驾,李之妙在安顿,岂相碍乎?
  • 清代徐文弼《诗法度针》:按此诗二王氏并相诋訾,缘先啊《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弗逮,太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德谮)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
  • 清代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高迥遒亮,自是名篇。评:起联有意摹崔、敛四为二,繁简并佳。三、四登临感兴。五、六就台上所见,衬起末联“不见”、眼前指点,一往情深。江上烟波,长安云日,境地各别,寄托自殊。
  • 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三山半落”二句下)。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次联定过崔语,纪昀:原是登凤凰台,不是咏凤凰台,首二句只算引起。虚谷此评,以凤凰台为正文,谬矣。气魄远逊崔诗,云“未易甲乙”,误也。陆贻典:起二句即崔颢《黄鹤楼》四句意也,太白缩为二句,更觉雄伟。
  • 清末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而寂寞衣冠。在十四字中,举千年之江左兴亡。付凭阑一叹,与“汉家萧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龙池》浑然不凿,《鹤楼》宽然有余。《凤台》构造,亦新丰凌云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学之,欲似之,终落圈圆。盖翻异者易美,宗同者难超。太白尚尔,况余才乎!

猜你喜欢

怅望前回梦里期,看花不语苦寻思,露桃花里小腰肢。眉眼细,鬓云垂,唯有多情宋玉知。

战城南

唐代 • 李白

去年战,桑乾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莺啼序·重过金陵

宋代 •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楼迢递。嗟倦客又此凭高,槛外已少佳致。更落尽梨花,飞尽杨花,春也成憔悴。问青山、三国英雄,六朝奇伟?

麦甸葵丘,荒台败垒,鹿豕7衔枯荠。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阳影里。听楼头、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渐夜深、月满秦淮,烟笼寒水。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灯火渡头市。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余音亹亹。伤心千古,泪痕如洗。乌衣巷口青芜路,认依稀、王谢旧邻里。临春结绮,可怜红粉成灰,萧索白杨风起。

因思畴昔,铁索千寻,谩沉江底。挥羽扇,障西尘,便好角巾私第。清谈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风景今如此。楚囚对泣何时已,叹人间今古真儿戏。东风岁岁还来,吹入钟山,几重苍翠。

馆娃宫怀古五绝

唐代 •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

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郑妲无言下玉墀,夜来飞箭满罘罳。

越王定指高台笑,却见当时金镂楣。

半夜娃宫作战场,血腥犹杂宴时香。

西施不及烧残蜡,犹为君王泣数行。

素袜虽遮未掩羞,越兵犹怕伍员头。

吴王恨魄今如在,只合西施濑上游。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七谏·怨世

两汉 • 东方朔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其不可为。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骥踌躇于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李白
简介描述: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 。

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曾经得到唐玄宗李隆基赏识,担任翰林供奉,赐金放还,游历全国,先后迎娶宰相许圉师、宗楚客的孙女。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卷入永王之乱,流放夜郎,辗转到达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上元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

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