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刘蕡

唐代李商隐

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

白话译文

天帝高高在上,天门紧闭,更不派神巫下凡来问一下刘蕡您的冤情。

自从去年春天与您在黄陵分别后就一直被滔滔江水阻隔,再也没有见面,一别之后,等来的竟是您客死浔阳的噩耗。

我此时只能像潘岳一样空作哀诔之文,却无法为您招魂使您起死回生。

刘蕡您平生高风亮节,于我亦师亦友,我不敢与您同列,更不敢在寝外哭悼亡灵。

词句注释

  1. 刘蕡:字去华,昌平(今北京昌平县)人。唐敬宗宝应二年(826年)进士。李商隐的友人。
  2. 深宫:一作“深居”。九阍:九重宫门。《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此言帝宫深遥。
  3. 巫咸:传说中的古代神巫。《甘泉赋》:“选巫咸兮叫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此言朝廷不派人来了解刘蕡的冤枉。
  4. 黄陵:在今湖南湘阴县北。《哭刘司户蕡》:“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水经注》:“湘水又北经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方舆胜览》:“庙在潭州湘阴县北九十里。”《通典》:“岳州湘阴县有地名黄陵,即二妃所葬之地。”春涛隔:言去年黄陵别后,方历一载。时商隐在长安,与蕡所处之地遥隔大江,故云“春涛隔”。
  5. 湓浦:指江州,即浔阳,今江西九江。《庐山记》:“江州有青盆山,故其城曰湓城,浦曰湓浦。”刘蕡可能卒于此地。书:此指讣书。从江州传来刘蕡的死讯,正是秋雨降落之时。
  6. 安仁:西晋潘岳的字,他长于写作哀诔文。此句以潘岳自喻,说自己只能空作诗文以致哀悼。诔:古代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的文体。
  7. 招魂:《楚辞》篇名,王逸认为是“宋玉怜屈原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
  8. 风义:风度节义。此谓以交情而论,我们是朋友;但以风骨气节而论,我则敬之为师。
  9. 同君:与您一样,作为同辈。寝门:内室的门。《礼记·檀弓上》载:孔子说:“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即师重于友之意。商隐敬重刘蕡的为人,所以说不敢自居于朋友之列而在寝门以外哭吊他。

作品赏析

首联寓言刘蕡被冤贬的情景:高高在上的天帝,安居深宫,重门紧闭,也不派遣巫咸到下界来了解衔冤负屈的情况。这幅超现实的上下隔绝、昏暗阴冷的图景,实际上是对被冤贬的刘蕡所处的现实政治环境一种象征性描写。比起他另外一些诗句如“九重黯已隔”、“天高但抚膺”等,形象更加鲜明,感情也更加强烈。诗人的矛头,直接指向昏聩、冷酷的“上帝”,笔锋凌厉,情绪激愤,使这首诗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中。

颔联从去年春天的离别写到今秋的突闻噩耗,大中二年初春,两人在黄陵离别,以后就一直没有再见面,故说“黄陵别后春涛隔”。第二年秋天,刘蕡的死讯从浔阳传来,故说“湓浦书来秋雨翻”。这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具有鲜明而含蕴的意境和浓烈的感情色彩。“春涛隔”,不只形象地显示了别后江湖阻隔的情景,而且含蓄地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春涛”的形象,更赋予这种思念以优美丰富的联想。“秋雨翻”,既自然地点明听到噩耗的时间,又烘托出一种悲怆凄凉的气氛,使诗人当时激愤悲恸与凄冷哀伤交织的情怀,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形象得到极富感染力的表现。两句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出死别的悲伤。感情先由上联的激愤沉痛转为纤徐低徊,又由纤徐低徊转为悲恸激愤,显得波澜起伏。

前幅由冤贬到死别,在叙事的基础上融入浓厚的抒情成分。后幅转为直接抒情。颈联以擅长作哀谏之文的西晋作家潘岳(字安仁)和“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而作《招魂》的宋玉自喻,说自己只能写哭吊的诗文深致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使之复生。两句一正(只有……能)一反(何曾……解),相互映衬,有力地表达出诗人悲痛欲绝而又徒唤奈何的心情,下句尤显得拗峭遒劲。

尾联归结到彼此间的关系,正面点出题中的”哭”字。刘蕡敢于和宦官斗争的精神和鲠直的品质,使他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获得很高的声誉和普遍的崇敬,当时有声望的大臣牛僧孺、令狐楚出镇襄阳、兴元时,都辟刘蕡入幕,待之如师友。诗人和刘蕡之间,既有多年的友谊,而刘蕡的风采节概又足以为己师表,所以说“平生风义(情谊)兼师友”。《礼记·檀弓上》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诗人尊刘蕡如师,所以说不敢自居于刘蕡的同列而哭于寝门之外。这两句,不但表达了侍人对刘蕡的深挚情谊和由衷钦仰,也显示了这种情谊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正因为这样,这首哭吊朋友的诗,其思想意义就远远超越一般友谊的范围,而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和强烈的政治批判色彩;诗人的悲痛、愤激、崇敬与同情也就不只属于个人,而具有普遍的意义。直接抒情,易流于空泛、抽象,但由于诗人感情的深挚和表达的朴素真切,则显出深沉凝重的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初闻刘蕡病故的噩耗而作。刘蕡的卒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冯浩《李商隐年谱》定在会昌二年(842年),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则定在大中三年(849年)秋。根据《李商隐诗歌集解》,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刘蕡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在策文中痛斥宦官专权,引起强烈反响。考官慑于宦官威势,不予以录取。令狐楚、牛僧孺均曾召用他为从事,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李商隐与他在兴元令狐楚幕中相识,友谊深厚。大约在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因宦官诬陷以罪,刘蕡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直到大中元年(847年)才从贬所放还。大中二年(848年)春初,李商隐由江陵返回桂林郑亚幕府途中,与自贬所放还的刘蕡相遇,曾作诗相赠。两人旋即在黄陵分别。第二年秋天,刘蕡客死于浔阳。对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当时李商隐正在长安,听到噩耗后,一连写了四首诗哭吊。这是其中一首。

名家点评

  • 金圣叹:一解四句,便有搏胸叫天、奋颅击地、放声长号、涕泗纵横之状。(《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黄周星:才人衔冤之魂多矣,巫咸可胜问,宋玉可胜招乎?(《唐诗快》)
  • 胡以梅:虽用《离骚》,实赋当时之事,比既切当,而上帝亦可双夹……阔大典雅,所以为妙。此二句不同寻常格调,是倒插之意,然弥见其疏宕耐味“黄陵别后”二句下)。(《唐诗贯珠》)
  • 姚培谦:此痛忠直之不容于世也……举声一哭,盖直为天下恸,而非止哀我私也。(《李义山诗笺注》)
  • 屈复:上帝深居,已不可见,又闭九阍,更难通矣。巫阳下问,犹可鸣冤,今又不然,冤死宜矣。……七八终不敢改平日之交情。(《玉溪生诗意》)
  • 沈德潜:上帝不遣巫咸问冤,言既阨于人,并阨于天也。(《唐诗别裁》)
  • 纪昀:一气鼓荡,字字沉郁。(《玉溪生诗说》)
  • 管世铭:不知其人视其友,观义山《哭刘蕡》诗,知非仅工词赋者。(《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 杨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五六句暗切当时情事。
  • 方东树:一起沉痛,先叙情。三四追溯。五六顿转。收亲切沉着。先将正意作棱,次融叙,而三四又每句用棱,此秘法也。(《昭昧詹言》)

猜你喜欢

宿云门寺阁

唐代 •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襄阳古乐府·上堵吟

宋代 • 苏轼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西陵遇风献康乐

南北朝 • 谢惠连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

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

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哲兄感仳别,相送越坰林。

饮饯野亭馆,分袂澄湖阴。

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

回塘隐舻栧,远望绝形音。

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

悲遥但自弭,路长当语谁!

行行道转远,去去情弥迟。

昨发浦阳汭,今宿浙江湄。

屯云蔽曾岭,惊风涌飞流。

零雨润坟泽,落雪洒林丘。

浮氛晦崖巘,积素惑原畴。

曲汜薄停旅,通川绝行舟。

临津不得济,伫檝阻风波。

萧条洲渚际,气色少谐和。

西瞻兴游叹,东睇起凄歌。

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

六国论

明代 •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宋代 •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李商隐
简介描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

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牛党”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李党”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漩涡,被“牛党”视为“背恩”“无行”。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其随即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