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宋代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只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白话译文

天下为什么如此离乱不息,我们还是从头开始说吧。 病根就在于那种说爱百姓而不惜钱帛财货的冠冕堂皇的无耻叛卖,这样一来,治丝愈棼,情况就越发糟糕,纠缠不清了。人的脸色虽然越发脆嫩好看了,但奋发有为的壮气却消磨殆尽了。出使金国沟使臣虽然仪仗盛美,但无所成事,唯知借机去阴山观赏雪景。自己盼望恢复,连头发都等白了。南宋向金国求和的现象是反常的,试问你宋朝因金的兴起而转弱的这种尴尬局面,到底何年何月才得改变?孔门有仲由这样的雄壮瑟音,实在是孔丘的荣幸。

我们现在应该打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抗战旗帜来。把鹅湖之会时我们所商议的那桩大义反反复复地广予宣传阐述。只要我们据地振臂一呼,那么就会八方响应,奋起抗金的战斗呼声震撼山河大地。可是这些却反成了人家笑为痴狂的话柄。国中无入主率、谋划恢复中原的宏业,犹如洪炉无入扇鞴‘样。想此中哪能有永远不化的顽铁。金国并非永远坚如铁板一块。只要君振臣励,上下齐心,努力共事恢复,那么就会有敌军破败,饥地分裂的大胜一日。

词句注释

  1. 贺新郎:词牌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
  2. 离乱:由于金统治者发动战事,致使人民转辗流离。
  3. 缯:丝织品。累:缠绕牵连。这两句讽刺南宋朝廷只知用财物来换得苟安的局面,却说为了老百姓而“不爱金缯”,真如藤上缠藤,纠缠不清。
  4. 冠盖:本指冠服和车盖,这里借指南宋使臣。阴山:今蒙古、宁夏一带。泛指中原群山。这句说南宋派去金国的使臣畏敌庸懦,只是看看山上雪景而已。
  5. 亏杀:辜负。辜负了我头上星星白发。意谓盼望北伐把我头发都等白了。
  6. 涕出女吴:春秋时,齐君怕吴国来攻打而流着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希望吴国不要出兵。女吴:把女儿嫁给吴国,女是动词。成倒转:齐国本来强于吴国,所以这样说。这句说南宋向金国求和的现象是反常的。
  7. 鲁为齐弱:《左传·哀公十四年》:“鲁为齐弱久矣!”这句是说鲁(南宋)弱于齐(金)的情况,何时能改变过来。
  8. 丘也幸,由之瑟:语出《论语·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又《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丘:孔丘。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学生,性刚勇,弹起瑟来有“杀伐之声”。孔丘因此责备他为什么在孔门内弹奏。陈亮反用其意,鼓励、赞扬抗战的“杀伐之声”。
  9. 斩新:同崭新。旗麾:旗帜。别:别树一帜。
  10. 一桩:一件。大义:指抗金这一正义事业。
  11. 拆开收合:比喻反复的加以说明。
  12. 摇肢动骨:大显身手。
  13. 话霸:话柄。痴绝:极端的痴心妄想。这是说作者向往北伐,奔走宣传,反被视为痴心妄想,传为话柄,受尽打击。
  14. 扇:拉动。鞴:炼铁风皮囊。这旬是问天地这座大洪炉,是什么人在拉动那鼓风囊的呢?
  15. 淝水破:指前秦苻坚于三八三年被东晋大败于淝水。

作品赏析

上片回顾宋朝的屈辱历史,分析国势衰微的原因,对统治者的卑躬屈膝进行批判。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几句中,作者有意提及人们已经忘却的往事,回忆自宋朝初始以来的屈辱外交。词人在此并没有对史实进行罗列,而是用“蔓藤累葛”四个字简单地映射这一段历史,对朝廷苟且偷安的罪责进行揭露。“爱吾民”三个字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统治者明明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偏安一隅,却把向敌国纳贡的屈辱行为说成是为了“爱吾民”。

在统治者一味投降的政策下,南宋之“壮气”消失殆尽,变得温顺脆弱,所以在面对金军的步步紧逼时,只有派汉使到金廷去求和。国势衰微,汉使在金廷本就饱受屈辱,他们的交涉自然也不可能取得任何胜利,只是陪金主到阴山打打猎,去观赏观赏北国的雪景而已。

“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作者等白了头发,等到的却是这样不堪忍受的屈辱现实。他在此借用历史故事,正是为了表达其内心的愤慨。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景公,由于畏惧处于南夷之地的吴国,忍痛把自己的女儿送去和亲;而鲁国也曾受强大齐国的欺负而不反抗,所以国势一天比一天衰弱。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今日统治者苟安,甘受凌辱,等待南宋王朝的将是什么样的结局,不得而知。

“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中,“问”不是疑问,而是质问。质问之后,词人重新振作,发出“丘也幸,由之瑟”的勇武之音。他认为,虽然现在举国都认为举兵北伐不是正确的决定,却幸好有你我这样的坚毅之人仍坚持不懈。

下片,词人开始针对如何救国展开设想。“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桩大义,拆开收合。”陈亮设想,如果由辛弃疾带兵北上,定会一举成功,出现“斩新换出旗麾别”的崭新局面。两人在上饶相会时可能就已经商议过这个设想,此时是重新提起当时分析的情景。“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词人开始对投奔辛弃疾所带的抗金军队以后一展身手的情景进行设想,兴奋、期待溢于言表。

“这话霸、只成痴绝!”这一句语势一落千丈,作者残酷地指明这一切设想不过只是幻想而已,冷静中包含着无尽的痛苦和失望。一起一落之间,把一个满腔热血而又报国无门的末路英雄形象刻画出来。“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这两句是词人梦想幻灭之后的慨叹,人生犹如身处熔炉之中的铁,消熔殆尽不过是顷刻之间的事。“淝水破、关东裂”这六个字表达的是陈亮和辛弃疾的共同心声,他们二人都对英雄业绩充满向往和对胜利充满憧憬与渴望。

在这首词里,陈亮对朝廷苟且偷安,不肯举兵北伐,只一味拿金帛向敌国纳贡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尽情抒发郁于心中的愤懑和不满,其强烈的报国热情和爱国之心在词中显露无遗。

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爱国者辛弃疾和陈亮在江西上饶会晤。二人在带湖聚首十日,又同游铅山鹅湖。他们纵谈天下大事,深入探讨救国抗战方略,之后依依话别,陈亮飘然东归浙江。这就是历史上传为佳话的“鹅湖之会”。这场聚会留给后人的,不但有关于高尚友谊的动人传说和激昂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还有辛、陈二公于事后因互相思念而命笔唱和的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瑰丽词篇。这首词即陈亮和词的第二首,大约写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天,是在接到辛弃疾答陈亮的第一首和词的同调词(“老大那堪说”)之后的再和之作。

名家点评

  •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十六:鹃叫天津,狐升帝座,有此时事,自然有此人文。故满皆恨怨悲愁之音,忽荒诞之状。
  • 清·冯煦《蒿庵论词》:龙川痛心北虏,亦屡见于辞,如《水调歌头》云……又:“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何年月。”忠愤之气,随笔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

猜你喜欢

诗集传序

宋代 • 朱熹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芙蓉赋

魏晋 • 曹植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结修根于重壤,泛清流而擢茎。退润王宇,进文帝庭。竦芳柯以从风,奋纤枝之璀璨。其始荣也,皦若夜光寻扶桑;其扬辉也,晃若九阳出旸谷。芙蓉蹇产,菡萏星属。丝条垂珠,丹荣吐绿。焜焜韡韡,烂若龙烛。观者终朝,情犹未足。于是狡童嫒女,相与同游,擢素手于罗袖,接红葩于中流。

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

送人游岭南

唐代 •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宋代 •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陈亮
简介描述:

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4月18日),原名陈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永康市)人。中国南宋时期思想家、文学家。

陈亮“才气超迈,喜谈兵事”。宋孝宗时,被婺州以解头荐。乾道五年(1169年),上《中兴五论》。淳熙五年(1178年),再诣阙上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遭人嫉恨,两度入狱。出狱后志气益励。淳熙十五年(1188年),第三次上书,建议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锐意恢复。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被人诬告,第三次下狱,次年出狱。绍熙四年(1193年),被宋光宗亲擢为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就任而逝,享年五十二岁。宋理宗时,追谥“文毅”。

陈亮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指摘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创立永康学派。与朱熹友善,论学则冰炭不相容,曾进行过多次“王霸义利之辩”。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也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显示其政治抱负,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主要人物之一。著作有《龙川文集》《龙川词》等。

Top